哪里的豪门恩怨最多
解铃还须系铃人啊
这个女人也太可怜了,受这么多苦
必须让坏人得到严惩
都没看到老人笑过,加油
主播好有正义感啊,太善良了,支持你
每天傍晚到凌晨
是短视频直播间最热闹的时候
如果你恰好在此区间刷手机
总能刷到几个正在直播中的情感大戏
“手撕小三”“儿女不孝”
“欠钱不还”“渣男出轨”
“豪门遗产风云”……
一幕幕真人出镜的戏码
在主播的推动下高潮迭起
错综复杂的故事抽丝剥茧
而每每直播情到浓时
带货就开始了
被狗血剧情带动跟着哭跟着笑
爱好观看情感大戏的“家人们”
已经成为一波悄悄崛起的流量
入坑
主打解决情感问题或家庭纠纷
曲折跌宕的情节
和大团圆的故事结局
就像永远新鲜的诱饵
猎物
情感主播们竞相争夺的流量密码
互联网世界的“新生代”
现实生活中“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
掠食
所谓的“情感调解”
实际只是主播们吸金的幌子和筹码
引流、吸粉所有这些铺垫
最终都指向“变现”
编造故事吸引流量
直播暗藏带货陷阱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迅猛,情感主播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涌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敏锐的洞察力,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受到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情感专家”在直播间里分享的案例是否具有真实性呢?对于情感主播编排剧本诱导打赏、直播带货的行为,应该如何看待?……
最近
我迷上了直播平台的情感直播
在里面总能听到各种奇葩的情感案例
夫妻矛盾、婆媳关系,第三者插足……
这些错综复杂的纠纷
在情感主播那里
几个电话统统搞定
他们惩恶扬善
是调解高手
是情感专家
慢慢我又发现
这些案例中
每一个故事都有爆点、有话题、有热度
结尾处必有反转
或惩恶扬善或破镜重圆
一万多人表示感动、泪目
直播间流量攀升
为了连麦
我给主播打榜
怀着对主播的120个信任
我在直播间里买东西
直到买到三无产品、假货
才知道
有的情感主播
是骗人的
>>诉说
为支持喜欢的情感主播
母亲借钱购买其直播间商品
“两年前,我母亲在某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位情感主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晚都得等该主播下播了才休息,买了很多这位主播带的货。”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向记者反映,尽管她一再劝阻,但她母亲压根听不进去,甚至还向亲戚、邻居借钱购买直播间商品,以支持这位主播。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涌现出不少此类情感主播,他们往往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在直播中分享小三插足、婆媳矛盾、未婚先孕等各类情感案例,且没有标明视频内容纯属演绎,斩获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
与此同时,一些情感主播上演苦情戏,吸引老年用户购买“神药”的案例也被陆续曝光。据公开报道,为了让粉丝们相信直播间里的剧情是真的,有主播甚至还搭建了病房,里面的设施、物品摆放同医院病房一模一样,让不少收看直播的粉丝信以为真。
>>套路
要想连麦得是“铁粉” 想成“铁粉”得买东西
说起这类情感主播,山东聊城的张女士依然心有余悸。“去年,我很爱看情感主播的直播,当某个主播下播之后,系统就会推另一个情感直播间给我。”张女士说,没想到是,前方是一个陷阱在等待她。
据张女士回忆,在喜欢某情感主播的几周里,她为主播打榜花费约200元,购买主播带货的“三无”产品花费100元左右。而她之所以花这些钱,并不是因为对商品有使用的需求,而是希望能够成为主播的“铁粉”,因为该主播称只接“铁粉”的连麦。
“我连着看了几周,觉得主播确实很厉害,他一张嘴好像什么事儿都能摆平。正好当时我也遇到了一个复杂的感情问题,就想要连麦咨询主播,但申请了很多次连麦都没成功。后来得知,需要买东西、打榜,成为‘铁粉’后才能连麦主播进行咨询。”张女士说。
渐渐地,张女士发现,主播讲的这些案例中,每个故事都有爆点,结尾处必有反转,看罢大快人心,感觉像是电视剧里面的套路。“后来我经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这里面大多是剧本,且这类剧本在网上就能买到,甚至有专门的工作室在做这个,之后我就再也没看过这类直播。”张女士说。
>>调查
从剧本到演员全是交易 群演每半小时60元至120元
记者调查发现,情感直播还存在假连麦现象,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网上,每天有机构负责人接单,再由派单员派单,普通连麦者每分钟一元,单麦每半小时,收入20元。而自带原创剧本和多人演员的,每半小时60元至120元,但剧本需经过严格审核,故事必须狗血,情节曲折,中间有爆点,结尾有反转。如果剧情需要哭戏,演员的价格则水涨船高。
曾担任过直播间群演的林华(化名)告诉记者,2022年5月,他在某情感主播的直播间扮演刘娟。“他们在群里招直播剧演员,别人转发给我,我应聘上岗后,他们让我扮演他们虚构的集团老总家属。”
“演员们分别扮演这个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等人,每个人都特别有钱,然后大夸特夸从电商那里对接来的产品以及价值,而主播在直播间一边演绎剧情,一边向中老年粉丝推销这些产品。”林华说,除此之外,还有负责带节奏的人,也就是“托”。有的负责打赏礼物,有的负责评论,分工明确。比如,榜一大哥都可能是安排好的演员,“他们在直播间大量刷礼物,煽动情绪”。直播结束后,主播不仅会将榜一大哥刷礼物的钱悉数返还,还会给他们分红。
“起初,我还以为就是在演戏,但后来发现不对劲,就离开了。”据林华透露,长期在该直播间的演员都要签订演出合同和保密协议,他们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兜售产品而已。
>>起底
一场直播收入数万元 销售的常是残次品、三无假货
某资深主播说,这些情感主播靠团队能力和剧本情节取胜,人设和故事是精心编撰、演绎出来的。
事实上,情感主播按照剧本演绎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制造“冲突纠纷”,充当“调解员”,最终是为了“吸粉养号”,粉丝达到一定数量后以便带货。
一位情感主播告诉记者,一个普通的粉丝数一万人的直播间,打赏、带货坑位费、带货利润等日收入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个粉丝过百万的直播间,一场直播下来,收入轻松可达5万元以上。
一位贩售电子书的情感主播介绍,其团队粉丝总数在300万左右,团队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粉丝打赏,此类打赏主要是在解决情感纠纷过程中吸引粉丝“鼓励、支持”剧情当事人和调解人产生;二是带货收入,由于出售的情感疏导类电子书成本几乎为零,利润极高。其团队月收入可达一二十万元。
为了拉近距离,屏幕前的观众被主播称呼为“家人们”。“家人们,来,想听听她们婆媳关系究竟发生了啥,请点个关注,或者加入粉丝团。”
记者了解到,在主播直播间里,关注主播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成为主播的“粉丝”,则需要支付一个价值为0.1元人民币的抖币。
“成为粉丝后,在直播间发言,用户名前会标上‘家族标签’,成为主播的‘家人’。”一位情感主播的老年热心观众唐某说。成为“粉丝”“家人”的这部分观众,代表着和主播建立信任、密切的情感联系,愿意为主播花钱。
在情感故事结束后,直播间内往往有多人上线表演“假砍价”,销售的常常是残次品、三无假货。不少主播表演与“厂商”翻脸,让他们让利甚至搭钱,逼迫降价或再生产。例如,他们兜售化妆品、日用品、首饰时“忽悠”:“买东西是为了帮助更多委托人在直播间解决问题”“厂家直销,绝对最低价、正品”“厂家押了20万元质量保证金在我这里,家人们放心”。
据部分用户反映,他们在情感主播直播间内买到的商品质量差、货不对板、售后服务差。64岁的济南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在直播间购买的银饰等商品被鉴定为假货后,她多次联系客服始终没有得到答复,在直播间投诉此事后,被主播骂为“黑粉”,受到人身攻击,被踢出直播间。
>>镜头
情感直播间要么“卖惨”
要么上演“豪门恩怨”
“拿着巧克力往你老公嘴里喂,这是情侣之间才有的动作啊!”据媒体此前报道,下午2点半,某情感主播在直播间与“求助者”连麦。听到电话那头的老板娘历数会计小姑娘跟自己老公之间的异常举动,主播露出一脸错愕的表情,直呼“太过分了!百分之百有事儿呀!”互动区里,观众们也看不下去,纷纷发表评论,一场数千人在线的情感调解就这样展开。
另一个情感主播的直播间里,老太的遭遇似乎更让观众们愤愤不平。“儿子在工地上出了意外,在家卧床不起,80万的赔偿款被儿媳妇卷走。前些天,小孙女腿摔骨折又进了医院,儿媳妇骂我没用,丢下100块钱扭头上了一个男人的车。”老太太一边用哀怨无助的口吻讲述,一边向女主播求助,“我想让你给我儿媳妇打个电话问问,她要是不想回来继续过,就把赔偿款拿回来一部分。”
女主播立即摆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架势,对着镜头高喊,“这样的儿媳妇也太狠了,咱必须帮阿姨把赔偿款给要回来,同意的家人们打个‘同意’!”一时间,互动区沸腾起来,“同意!不收拾她天理难容,必须帮阿姨一家人讨回公道!”
“家人们,看看他们干的事,咱要1000万的补偿多吗?我感觉不多,同意的打个‘同意’。”中午12点,又一场曲折离奇的“豪门恩怨”在别墅里准时上演,男主播将镜头对准一对伤残母子,振臂一呼放出豪言,“我要替他们铲除祸害20多年的黑手,家人们,再来加一把油!”开播短短20分钟,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一路攀升,迅速接近10万,点赞数更是超过100万。从观众榜单上的头像和用户名不难看出,中老年人占比颇高。
>>说法
通过编造剧本演戏骗取打赏
情感主播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对于情感主播编排剧本诱导打赏、直播带货的行为,应该如何看待?
“如果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演戏骗取打赏,超过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可能涉嫌诈骗犯罪。”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认为,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就能入刑,而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要酌情从严惩处。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可能会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行为,以吸引用户或增加销售。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违反了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应对虚假宣传风险,直播平台应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主播的宣传内容真实可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直播骗钱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破坏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属于网络犯罪行为。”马丽红认为,网络平台需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大对此类直播行为的常态化监控,净化网络直播空间,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马丽红呼吁,网络主播要有守法意识,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更不能违法犯罪。观众也应该认识到,网络信息应仔细甄别,加强防范意识,大额的打赏一定要慎重。 综合新华视点、《法治日报》等
>评论
直播间岂容“情感专家”招摇撞骗?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直播间“情感专家”招摇撞骗,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净化网络直播空间,营造和谐网络环境,需要直播平台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从源头加强监管,形成合力。
首先,规范标注“剧情演绎”。今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更新“剧情演绎”类视频创作规范的公告。要求创作者通过剧情演绎方式创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避免作品被误解。对未注明“演绎”标识,又刻意利用虚假摆拍获取流量进行不当营销的账号,将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这一规定,值得其他平台借鉴。规范视频创作,让“剧情演绎”亮明身份,可以帮助粉丝提高辨别力,避免个别主播利用虚假人设、情节等编造不实信息,骗取流量和钱财。
其次,构成犯罪依法追责。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演戏骗取打赏,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可能涉嫌诈骗犯罪。除了平台的封号处理外,对于主播的招摇撞骗行径,公安司法部门也要加强执法,对构成犯罪的坚决打击,追究刑责。
此外,加强直播带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规范广告宣传,严肃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广大公众也要加强防范意识,注意保留证据,积极举报维权。 长江时评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