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华商影像 > 正文

它世界第526期

危险的蜱虫

夏秋两季是一种对人很有威胁的小虫多发季。自带“手术刀和麻醉剂”的它,吸食血液从不留情,它就是——蜱虫!

什么是蜱虫?

蜱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俗称狗爬子、草爬子、狗豆子。全世界已发现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蜱虫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皮肤较薄、不易搔动的部位,离开动物后附在草上。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感染。

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黄豆大小。颜色多样,有黑色、灰色、褐色等,可能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外形如同一粒芝麻,两侧各具4条足,有细小带倒刺的口器,因此一旦叮咬到寄主,很难取下。

蜱虫在若虫阶段和成虫阶段以吸血为生,一旦发现寄主,便会藏匿寄主身体上,选择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如胳肢窝、颈部、大腿内侧等部位,用带刺的口器刺入吸血,刺入时由于其口器会释放麻醉物质,寄主根本感觉不到叮咬。

蜱虫春夏秋三季均可活动,热带地区冬季也会活动,活动高峰期为每年5-6月和8-9月,寿命可达5-10年。蜱虫喜欢藏在丘陵低山的洞穴、草丛、树林及土壤中。嗅觉敏锐,对动物及人类汗味特别敏感,一旦嗅到汗味,便会蠢蠢欲动伺机叮咬。

蜱虫如何“打猎”?

蜱虫通过探测动物的呼吸、体味,或通过感应身体热量、水分和振动来找到宿主。此外,蜱虫能够识别宿主经常经过的路径,然后选择在相应的草地和灌木丛枝叶的顶端等待“猎物”。蜱虫不能飞也不能跳,在等待动物时,通过第三和第四对腿抓住树叶或草,伸出第一双腿,当寄主经过,迅速抓住并爬上动物身体。有些蜱虫会很快附着,有些则会继续四处游爬,寻找耳朵等皮肤较薄的地方。

找准目标后,蜱虫吸食管插入皮下,有的还会分泌一种类似于“水泥”的物质,使它们在进食过程中牢牢地附着在一起;有的蜱虫吸食管有倒刺,帮助蜱虫保持在原位;蜱虫还可以分泌少量具有麻醉性质的唾液,这样动物或人就不会感觉到蜱虫附着在自己身上。蜱虫通常附着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缓慢地吸血,常可达数天而不被感知。

蜱虫有多危险?

蜱虫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蜱虫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其中,部分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病,病死率可超过10%,还可引发人间接触传播,造成聚集性疫情,但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重症率和病死率。

经蜱虫媒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少数患者会经历虚弱或麻痹,一般通常可在清除蜱虫后24小时内恢复。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一般只活动在一些特定区域,如牲畜出没较多牧的草地、野生动物聚集较多的沟谷地带等,所以最好提前向当地人了解蜱虫的分布地,尽量避开蜱虫活动的区域。外出时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切忌裸露部分躯体和四肢。避免在草地、森林中长时间坐卧。常自查或相互检查裸露的手及头部,发现蜱虫及时处理。裸露皮肤表面涂抹风油精、花露水等,以预防蜱虫叮咬。

从野外回来尽快洗澡检查,并特别注意头皮、耳后、颈部、腋窝等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虫叮咬并及时处理。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被叮咬后如何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切忌用手硬拉蜱虫,以防蜱虫的头和口器断在皮肤内。正确的做法是:被蜱虫附着后要取下来,必须要取完整,不能挤压蜱虫身体,也不能使用香或烟头烫蜱虫,这样会导致蜱虫受刺激将毒液反喷入伤口内,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应将棉球吸饱肥皂液,覆盖在蜱虫上,保持30秒。当提起棉球时,蜱虫通常会卡在棉球上。

尝试用镊子。这时应戴上手套,使用高纯无水酒精涂抹蜱虫全身,使蜱虫麻痹不动后,再使用细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抓住蜱虫的头部,注意,不是夹身子!夹住蜱虫的头部向上垂直拔出,不要扭转或压碎。平稳、均匀用力向上拉,直到蜱虫放口。

取出蜱虫后,可以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 赵丫丫/文 /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