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陕西 > 正文

空中花木兰

摸爬滚打坚持训练,她被誉为“空中花木兰”。

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她生活简朴,却在耄耋之年捐资1000万帮助家乡教育。

7月30日,建军节前两天,华商报记者专访马旭时,恰好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委书记、区退役军人局相关领导等到老人家进行慰问。

境界<<

蜗居平房

一辈子的积蓄1000万都捐了

1933年3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1947年,14岁的马旭报名参加解放军,后来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1958年,部队到医院挑选军医,马旭被选中,加入了步兵某师卫生营。1961年,中央军委以马旭所在部队为主体组建空降兵部队,马旭奉命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这为她日后成为“空中花木兰”奠定了基础。

夫妻俩生活简朴

捐资助学却出手大方

上世纪90年代,马旭离休后住在一套低矮的平房里,屋里陈设简陋。马旭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两天很多省市领导都来探望,这套100平方米的平房就是部队给分的。这几天需要开空调,因为武汉的气温38℃,天太热了,家里电视机最近出了毛病,看不成了。

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的家,她和老伴颜学庸一生勤俭持家。自己生活简朴,捐资助学却出手大方,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老人告诉记者:“1000万我都捐了,这些钱是我们一辈子的积蓄……”

给家乡捐资助学的念头,其实早已有之。2017年战友聚会时,马旭碰到当年的伞降教员金长福,通过他联系上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2018年3月,老人决定将通过搞科研、专利转让等积攒下的1000万元捐给家乡木兰县,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

2018年9月,在工行武汉市机场河支行,马旭和老伴颜学庸在办理首笔300万元转账手续时,银行工作人员误以为老人遭遇诈骗就报了警,甚至打电话向单位反复核实身份后才给老人办理了转账。2019年4月8日,马旭在湖北省军区老干办、省军区第七干休所和黑龙江省木兰县委、县教育局等军地领导见证下,将700万元分两次汇往家乡木兰县。木兰县教育局为这笔捐款设立了专户,专款专用。

战场上结识老伴

86岁学电脑跳拉丁舞

专访中,记者无意中碰触到了老人的痛处,老人以前有过孩子,孩子不幸去世后,夫妻俩再没要过孩子。没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有相互扶持的相濡以沫。马旭告诉记者,自己当年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结识了丈夫颜学庸。“我老伴是四川人,今年也是86岁。”

谈到晚年生活,老人生活虽然简朴,但也有自己的乐趣,“我和老伴每周都坐公交去武汉黄陂老年大学学电脑、学拉丁舞。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学拉丁舞就是活动活动筋骨。”

2019年2月,马旭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我们还去北京参加了颁奖典礼”。

>>对话

咬破手指写血书

要和男兵一起练跳伞

巾帼不让须眉。从1962年开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空降兵,马旭累计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和“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三项纪录。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华商报记者与今年86岁的马旭对话时,深深感受到这位退伍老兵的军人情怀。

被部队首长当正面例子宣传

华商报:能介绍一下当年当空降兵的情况吗?

马旭:我和我丈夫都是空降兵,我最初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我当时向组织提出,希望和战士们一起参加跳伞训练。但因为体重太轻(身高1.53米,体重70斤)达不到空降兵标准,一开始并没有被批准。我咬破手指写了血书请愿加入伞兵:“身在空降师,如果不跳伞,怎么叫伞兵?”领导表态只要我跳伞跳得好,就让我成为空降兵!晚上我偷偷到训练场上练习上百次跳伞动作。考核那天,我跳得非常漂亮,顺利通过考核。我成为中国第一个跳伞的女空降兵,后来部队首长还经常用我做例子鼓励其他战士:你们看马旭那么小的个子都敢跳伞,你们有什么不敢的。

在高海拔地区和水面都跳过

华商报:你都在什么地方空降过?

马旭:作为空降兵,我不仅是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也是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我们在青海的格尔木跳过,这是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区机动空降。此外,还在湖北长江组织过跳伞。

华商报:跳伞时紧张吗?

马旭:跳伞时一点都不害怕。2015年,我82岁时还参加过一次滑翔伞飞行。

研发“充气护踝”“供氧背心”

华商报:听说您研发的跳伞器械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马旭:是的,我们夫妻俩都是军医,我们结合自己的跳伞实践,发明了“充气护踝”,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后来,还研制了高原跳伞“供氧背心”,解决了高原跳伞缺氧的难题。

军人情结 希望一辈子穿军装

华商报:为什么想为家乡捐资助学?1000万不是个小数目啊。

马旭:离开家乡几十年,家乡情结一直在。我和老伴都有离退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我们都觉得物质上不需要追求太多。

华商报:我看到很多场合你们都身着迷彩服?

马旭:这可能就是军人情结吧,我们希望一辈子都能穿军装。

华商报:为什么不考虑改善居住条件?

马旭:没必要,我们不需要。只有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帮孩子们改变命运,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华商报:建军节有什么安排吗?

马旭:很多庆祝活动邀请我们参加。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华商报记者 李华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