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西安 > 正文

14岁少年随父骑行翻秦岭

顶着炎日推车上坡口渴却没有水,冒着风雨骑车下坡感觉骨头都要被震散,这对“自讨苦吃”的父子是如何成功穿越秦岭的?7月9日上午在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14岁少年李是之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跟着爸爸骑行的经历。

为了骑行翻秦岭准备了半年

李东敏46岁,是国家税务总局安康市税务局一名工作人员,他说,为了完成骑行翻越秦岭的计划,父子俩准备了半年时间,“去年儿子放寒假时,我们就开始做骑行翻越秦岭的计划,并利用空闲时间租了辆自行车,我先带他在家附近的地方骑行,让他慢慢了解骑行是怎么回事,并逐渐适应骑行的强度。”

今年4月,李东敏为自己和儿子购买了自行车后,开始了相关训练,“从最开始的几公里到往返50公里,李是之都坚持下来了,我当时就觉得翻越秦岭之行,他可以挑战成功。”

李是之是初二学生,提起这次骑行计划,他表示,最开始是不想参加的,“我有点犹豫,但我又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欣赏美景。”

李东敏称,计划这次骑行,是想趁着儿子学业还不繁重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带他看世界,“骑行不仅可以让他观赏秦岭的美丽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磨炼他的意志,锻炼他的体魄,增加人生阅历。家人和学校老师都很支持这一做法。”李东敏还说,因为他的腿年轻时受过伤,担心年龄再大点,没有更好的机会和儿子在一起骑行。

连续上坡

曾一度怀疑导航有误

李东敏说,他们每天清晨6时许出发,连续骑行六七个小时,到达阶段目的地后,就停下来休息,“我们每天出发时各装一瓶水,如果水喝完了,路上遇到商店或吃饭的地方再补给水源,行囊里除了给儿子带了一条长裤和雨衣外,没有多带其他东西。”

父子两个5天骑行360余公里,途中翻越了平河梁、月河梁、分水岭,“7月4日清晨出发,第1天住在石泉县,骑行95公里;第2天住在宁陕县,骑行75公里;第3天到旬阳坝镇,骑行50多公里;第4天到广货街,骑了66公里;第5天抵达西安,骑行75公里。”

7月9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见到李东敏和李是之。清晨刚下过雨的西安还有些凉,李东敏和李是之只穿着黄色短袖、短裤骑行衣,两辆自行车停在路边,李东敏笑着说不冷。

记者看到,李是之右腿上留有骑行时的擦伤,他却说这没什么,“我想放弃的时候,是骑行刚开始那会儿,全身酸痛,骨头也疼,感觉要散架了,觉得特别难熬,就想放弃想回家。到后来习惯了,觉得回家很不划算,一定要坚持下去。”

李是之还说,比起开始时坚持的痛苦,旅途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翻越山岭时所走的上坡路,“路不陡,是那种持续的上坡,我和爸爸当时还怀疑会不会导航把路导错了。太阳很晒,我们的水也喝完了,全身肌肉酸疼。当时让我坚持推车上山的动力是:我想着到了山顶,就能碰到人,就有水喝、有东西吃了。”

陌生人的关心鼓励让他备受鼓舞

7月7日至8日,李东敏和李是之骑行至秦岭分水岭时,遇到下雨天,气温骤降。李东敏说,李是之即使穿着两三件短袖也冻得直打哆嗦,“孩子穿着雨衣,十分狼狈,情绪也不是很高。”李东敏表示,一路上最难骑的是上坡,但是下坡也很不安全,路过无人区时不仅没有食物和水源补给,还要担心野兽出没。

李是之说,最沮丧的时候,路遇的陌生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一对自驾游的夫妻送给我们水和热茶,还给我讲了他们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偶遇的摩托车车队经过我时,也给我竖了大拇指。来自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来到西安

准备开启古文化之旅

李东敏说,他和儿子都不是专业的骑行者,“我爱好游泳,我儿子喜欢游泳和羽毛球,还要参加全省中学生羽毛球比赛。他来西安,最想看大雁塔。”

李是之笑着说,他小时候曾来过大雁塔,印象最深的是周边卖小玩具的很多,“现在变化特别大。我们后面几天准备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南门等地方,开启西安古文化之旅。”

提起这次骑行,李是之自豪地说:“放假别的同学在补习或者出去旅行,而我和爸爸从安康骑车到西安,一路上景色很美,我感受也很多,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美风景。” 华商报记者 尤洁 实习生 马茳 摄影 强军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