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陕西 > 正文

他的眼角膜让两人重见光明

与病魔抗争了5年后,60岁的陈宝仓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依然坚定地要求捐献遗体,以便为医疗事业做贡献。

1月9日上午10时,陈宝仓遗体捐献告别仪式在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中心举行。陈宝仓的家人、好友、同事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代表等100余人手持鲜花参加仪式。

会场内的墙壁上,挂着许多遗体捐献者的照片,照片里的面庞或慈祥或温柔或坚毅。有生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光荣、唐从光夫妇,陕西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专家、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获得者让·德·米里拜尔先生……陈宝仓的照片也将挂上墙壁。据了解,自2013年6月实施遗体及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以来,铜川已有46人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成为遗体及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陈宝仓是铜川首位遗体捐献者,也是2020年陕西省第一位遗体捐献者。

60岁退休工人无偿捐献遗体

60岁的陈宝仓生前是铜川市污水处理工程筹建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2015年不幸罹患肺癌,经手术治疗病情趋于平稳。2018年4月12日,在其姐姐的陪同下来到市红十字会,表达了自愿捐献遗体的意愿,希望能够为医学科研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征得家属同意后,他郑重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成为了2018年全国第168381名、铜川市第19名遗体捐献志愿者。

2019年7月,陈宝仓病情复发恶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家中看望。

铜川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侯小洲清晰记得,2019年12月27日,同事告诉他,正在住院的陈宝仓说身体虚弱时日不多,想要见见自己。当天晚上,侯小洲去医院看望陈宝仓。“宝仓身体十分虚弱,但是他还是紧紧握住我的手。”侯小洲说,看到陈宝仓流着眼泪恳请帮他完成心愿,反复表达逝后捐献遗体的强烈愿望,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1月3日,陈宝仓去世后,家属尊重遗愿,通知了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积极协调,迅速联系陕西省红十字眼库与陕西省遗体捐献中心,当晚完成逝者捐献遗愿。

1月6日,陈宝仓捐献的眼角膜,成功为一位71岁的安康老人和一位42岁西安男子带去了光明。

事实上,2017年开始,陈宝仓就陆续向爱人和亲属表达自己想要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然而,刚开始时并未得到理解和支持。

陈宝仓的弟弟说,哥哥的决定当时感觉也非常意外,也有点接受不了。但是面对哥哥的一再要求,大家最终还是选择尊重了他的意愿,“他能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感觉到很伟大,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家属还将三千元角膜抚慰金捐献给红十字会,希望能够帮助其他人。

打工男子专程参加告别仪式

9日的告别仪式上,亲朋好友外,还有位“特殊”来客——47岁的打工男子张国富。前一天,张国富在交大医学部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成为了遗体捐献志愿者中的一员。得知陈宝仓的告别仪式即将举行,便专程赶来。

“我希望能够为医学事业做贡献,让医生们好好研究研究为啥会高度近视,怎样治疗它。”双眼视力高达2400度的张国富说。这位15岁就到西安、如今在这里已生活32年的河南人,言语中处处流露着豁达的人生观。在他看来,选择在生命终结时捐献器官和遗体都是对生命的延续。

陕西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苏晓东介绍,陈宝仓也是我省自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以来第245例遗体捐献者。我国每年器官衰竭患者达到150多万,每年有30多万患者需要得到器官的移植,而实际情况是每年只有两万多人能够有幸得到器官的移植,挽救生命。 华商报记者 田怡心 文/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