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陕西 > 正文

秦都咸阳城“帝国大道”面世 为南北向 路宽逾50米

从古到今,路网就是一座城市的骨架。华商报记者从1月13日举行的2019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获悉,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宽逾50米的南北向古道路,疑为秦都咸阳城的“帝国大道”。

发现的古道路分上下两层

出土大量秦汉遗物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介绍,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镇邓家村南,考古人员找到的一条宽逾50米的南北向古道路,为秦帝都咸阳城的路网构成再添实证。

邓家村古道路区域存在大范围的古代遗存,主要类型有道路、窑址及灰坑,出土了大量秦汉遗物,其中道路有上下叠压的两条。

上层道路的踩踏土平均厚0.2米,中间高、东西两侧低,若“鱼脊”状。有南北向车辙痕数组,其中明确对应关系的两股中心间距为1.35米。路面有意掺杂大量残碎小陶片,类似现代道路中的石子。路基垫土坚硬致密,有明显层理和平夯硬面,经简单夯打。

下层道路完全被上层道路叠压。路面宽不少于50米。踩踏面平均厚0.15米左右,最薄0.08米,最厚0.2米。留有宽4.5厘米的西南-东北斜向车辙印痕。路基垫土有意掺杂细沙,经过夯打,一般厚0.2米,最厚0.35米。

上层道路不早于西汉晚期

下层道路为秦汉时期

这两条道路总体走向为东北至西南,L4南延走向较L3偏西。根据出土遗物判断,上层道路的时代不早于西汉晚期,下层道路为秦汉时期。道路有多次修整,反复利用。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修建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许卫红研究员介绍,“隐以金椎”就是用铁夯捶打路基。邓家村古道路使用夯打加固,尤其是下层掺杂细沙,不仅增大了路基的渗水性,又可在干燥的环境下越发坚硬,是“厚筑其外,隐以金椎”的写照。结合宽度50米以上的规模,可见道路应为官建大道。时至今日,在当地民间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官道”的传说。

或为连接秦都咸阳南北城区重要交通干道

本次发现的古道路,又被考古人员戏称为“帝国大道”。许卫红研究员说,沿道路延伸趋势,向北正对秦都咸阳城六号高台宫殿建筑基址,并与以往所知的东西向道路相接,再向北即为西汉高祖长陵;向南偏西恰与汉长安城之厨城门外的古桥相对,符合连接渭河南北的要求。

厨城门古桥规格巨大,横跨渭河,可能始建于秦代,是沟通渭北咸阳宫、渭南兴乐宫(汉长乐宫)的交通枢纽。秦汉新城邓家村发现的古道路,跨过厨城门古桥,连接秦都咸阳南、北城区,甚至有可能是连接西汉长安城至五陵塬甚至更北地区的一条交通主道。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秦都咸阳城内的路网至少有南北向的2条、东西向1条,宽度一般都在50米左右,和老北京城的长安大街宽度相似。但这些“帝国大道”受建设影响几乎无存。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