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陕西 > 正文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灭火救援“敢死队”

“最危险的地方我上”

“当我们将被困人员一个个从生死线上拉回来,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18岁入伍,参与过无数次救援,如今,34岁的宝鸡人卢超从未想过要离开自己热爱的延安市消防支队宝塔消防中队。

宝塔消防中队成立于1973年,连续多年受到公安部的表彰奖励(2015年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二等功,2017年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18年3月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并被评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三秦楷模”。

火场“敢死队”保驾

宝塔区连续21年无重特大火灾事故

从最早的三孔窑洞、一部消防车、10名消防员发展到如今的26名消防员、6台消防车,宝塔消防中队担负着延安城区3356平方公里的灭火、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任务。近五年来参加战斗2291次,其中扑救火灾1173次,抢险救援773次,社会救助310次,共抢救被困人员729人,抢救财产价值逾3.5亿元。宝塔区连续21年无重特大火灾事故。宝塔消防中队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战斗伤亡,在历年多次大型火灾事故处置中,这支队伍均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3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

2011年4月30日,宜川县石台寺林场发生森林火灾,宝塔消防中队紧急驰援。“当时由于着火区域位于林区深处,车辆无法到达,队员们徒步10小时才到达现场。”参与此次救援的卢超介绍,中队组建了10人敢死队,开辟出一条隔火带,成功阻截了火势蔓延,经过77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协助扑灭大火。

2013年7月,一场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席卷延安,宝塔消防中队接警出动2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2000余人,消防员们的衣服十几天都没干过。“大家累了就只能找个地方眯一下,缓过劲了继续战斗。”宝塔消防中队指导员张瑞超说。

2017年1月,宝塔区麻洞川乡一公司生产装置发生爆炸。在抢险救援的紧要关头,面对危险的任务,中队长和指导员异口同声地说“让我上”。“事后也会感到后怕,毕竟每个人身后都有家庭和亲人,但当险情再次来临时,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援当中。”卢超说。

逆火英雄也柔情

始终活跃在为民服务第一线

遇到危险和困难,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喊“让我上”;“不是在灭火,就是在去灭火的路上”……在老百姓心里,消防员是勇敢无畏的“逆火英雄”。但这群铁骨铮铮的硬汉们也有不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2009年,宝塔消防中队在延安市组建了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张思德消防服务队。10年来,无论严寒酷暑、街头巷尾,他们都始终活跃在为民服务、便民利民的第一线,共参与抢险救援1996次,出动警力12070人次,营救遇险人员1380余人。

“一看到你们,我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高兴,你们这股朴实劲儿,让我好像看到了昔日的战友张思德。”八一敬老院老人毛荣光说。八一敬老院工作人员说起2009年张思德消防服务队第一次进入敬老院时的情景:“他们进门也不寒暄,进了院子就开始干活,而且一待就是一下午。”如今,两家已结成共建单位,每逢节假日,八一敬老院都能看到消防队员的身影。

张瑞超记忆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有次在训练途中遇到一个市民求助,称车钥匙掉到下水道了。“这本不属于我们的出警范围,但当我还没开口和求助对象说话时,张思德服务队的班长就已趴在下水道,脸贴在地面上开始寻找钥匙。”张瑞超说,下水道由于常年不清理非常脏,班长的脸距离污渍也就几厘米远。

扎根延安献青春

因为这里是“第二故乡”

救援过程中了解到有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捐款献爱心:一女子交通肇事急需输血,动员全体队员积极支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10年来义务资助贫困学生17人,资助金额10万余元……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消防员心里,延安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卢超还记得他第一次参与救援的情景,2004年的一个凌晨,一对父子在驾车途中因疲劳驾驶发生肇事掉入深沟,两人被困驾驶室。“将被困的父子俩从车里救出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卢超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会离开消防队伍,因为这份职业有着特别的意义,抢险救援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是别的职业所给不了的。

“你进时,如炽烈的阳光;你退时,是灿烂的晚霞。”队员张涛的妻子王文晖这样形容丈夫的事业。她坦言,一开始也在抱怨丈夫“你们消防队怎么就那么忙”,到后来慢慢了解到了张涛的实际工作,就经常告诉自己“为了他苦点累点算什么”。“我所能做的就是承担下全部的家务,大事、小事、重活、累活都包揽下来,让丈夫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心爱的消防事业中。”王文晖说。

“这个荣誉颁发给了我们宝塔消防中队,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迈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好延安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诺言。”张瑞超说。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