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科创板首例 西安新通药物IPO注册期满却未发行上市

拿到证监会注册批文一年后,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通药物”),IPO批文失效而未能启动发行上市。该公司也成为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首家没有启动发行但是批文已经过期失效的拟上市公司,也是科创板首例,背后原因何在?

注册批文一年有效期满

新通药物未启动发行

上周,新通药物IPO注册有效期满,最终未启动发行。

回顾公司IPO之路,新通药物早在2021年初接受上市辅导,2021年12月6日IPO申请获受理,2022年12月12日首次上会暂缓审议。2023年1月12日“二次上会”最终过关。过会之后,上交所上市审核系统显示,2023年4月25日,新通药物IPO注册生效。

据证监会批复文件,“同意新通药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落款时间为2023年4月25日。此外,《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中国证监会予以注册决定,自作出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上市公司应在注册决定有效期内发行证券,发行时点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择”。

然而,直至一年注册有效期满,未能传来新通药物启动发行的消息。

4月2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新通药物工作人员,并将注册期内未发行原因、后续是否会有新的资本市场运作等问题发送至公司电子信箱。截至4月28日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陕西“第五套标准”第一单

注册获批前未盈利

招股书称,新通药物是一家专注药物研发超过二十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现聚焦乙肝、肝癌等重大疾病领域,致力于研发创新药物,同时引进并开发一款国内临床未满足需求的癫痫药物。

同时,新通药物也是陕西第一家拟采用“第五套标准”进行IPO的企业。

什么是“第五套标准”?《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五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简单说,这套标准主要适用处在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或尚未盈利的企业。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招股书披露,新通药物自成立以来持续进行创新药的研发,核心产品尚未实现商业化生产和销售。2020-2022年,新通药物净利润分别为-9,128.33万元、-6,270.23万元及-5,549.61万元,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主营业务为从事创新药物研发,该类项目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

按照原计划,新通药物拟通过IPO募资12.79亿元主要用于新药研发、创新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三个项目。其中,投入额最大的新药研发项目实施地点在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69号C区12号,这也是新通药物公司注册地址。

万联证券西安营业部投顾屈放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新药行业,一款药品从研制到商业成功往往需大量时间和资金,动辄耗费十几年、耗资十多亿美元,而成功率却仅有10%。所以,创新药企业融资需求非常强烈。当然,企业融资并非一条路,除了沪深市场IPO,还可考虑港交所或其他交易所上市、通过股权基金或产业基金融资、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

“第五套标准”的“隐形”门槛提高

对产品处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注重“市值+研发成果”而非眼前经营业绩的“第五套标准”,显然极具吸引力。

Wind数据显示,目前采用“第五套标准”成功登上科创板的企业共有20家。2020-2022年分别有7家、4家、8家生物医药或医疗器械行业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而进入2023年后,仅有智翔金泰1家以“第五套标准”发行上市。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就有传言,“第五套标准”要收紧,监管对采用该标准申请IPO的企业,将采取更严格的审核。

虽然传闻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智翔金泰之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确实再未诞生IPO成功案例。另一方面,终止公司数量却在攀升。截至目前,已有16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终止在科创板IPO。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有5家企业IPO进程终止。

一位投行人士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受资本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五套标准”上市“隐形”门槛提高。今年3月15日,证监会在《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科创板,目前还有9家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排队IPO。当然,拿到注册批复,距发行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的,在科创板乃至A股并不多见。

IPO数量和募资额锐减

陕西拟上市企业如何应对

IPO收紧态势,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今年进一步强化。

自2月7日以来,两个多月时间过去了,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一直未曾召开针对IPO企业的上市委会议,且截至4月26日,三大交易所仍未发布新的上市委会议公告。

上市委审议按下“暂停键”之外,整个一季度,三大交易所共计有30家企业首发上市,比上年同期少了38家,募集资金234.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3.97%。

“新股发行步伐大幅减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资深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管理层正从多方面开展市场维稳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收紧新股发行节奏。站在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说,不仅今年一季度新股发行降下来,预计后续新股发行也需要降下来,“A股需要告别初级发展模式,从重视规模转为重视发展质量,从重视融资转为以投资者为本。”

那么面对审核收紧态势,陕西拟上市企业该如何应对?

屈放认为,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从战略上对IPO有更深刻理解,要更加熟悉上市规则,申请板块定位要符合公司实际情况,防止浪费资源、错失机会。其次,拟上市企业应制定多种融资预案,防止因市场变化、政策变动、经营业绩改变而导致IPO终止后缺乏补救措施。另外,企业发展中一定要有专业的资本市场团队为融资和资金使用的决策提供支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查京京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