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经济 > 正文

在线教育机构参与“双11”但乱象多 专家发消费预警

“双11”吸引了产业资本特别是教培机构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均放出了活动信息,发起预售、秒杀、抽奖、限时折扣等活动。在琳琅满目的优惠信息背后存在不少“陷阱”,需要消费者警惕。

预警一:名师、包过等虚假宣传防不胜防

在消费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往往夸大其词。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往往有苦难说。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教育分析师陈礼腾提醒,如发生纠纷时,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消费维权:首先与经营者直接交涉,尽可能避免扩大损失,其次注意保留或搜集证据,便于事后维权;此外,消费者维权注意选择正规有效的维权渠道,能大大提高维权效率。

预警二:网课售价高,当心限时优惠、名额有限迷心智

陈礼腾提醒,教育不同于网络购物,教育产品的决策周期长、涉及金额高以及回报周期都较长。在双11各种优惠刺激下,消费者难免冲动消费。价格只能作为消费者参考的第一步,消费者要更为关注平台口碑及教学效果。务必理性分析判断培训机构发布的宣传信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可申请先体验培训课程,切勿冲动报名。此外,在选择线上教育机构时,要留意查看培训机构证照是否齐全、有效。

预警三:当心“学费贷”“培训贷”,身负欠款或成“失信人”

不少平台利用销售话术和技巧淡化还贷压力,让消费者背负过高的还贷压力。

对此,陈礼腾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教育产品时,了解清楚报名费、课时费、资料费等收费情况。对于培训机构推出的“学费贷”“培训贷”等金融产品,不要轻信其说辞。确有需要贷款的,应当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并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详细情况和相关风险,明确约定还款时间、还款利率、手续费、解约条件等。

预警四:购网课防范退款难

报班容易退班难是教育消费中的常见现象。陈礼腾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教育产品要注意仔细审读服务合同条款,看是否存在霸王条款;避免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和避免向个人账户缴纳培训费,缴纳培训费应开具正规发票。 华商报记者 黄涛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