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大风教育 > 正文

它世界第595期

以蛇为名 什么物种这么有趣?

乙巳蛇年,关于蛇的话题,自然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本期,就给大家介绍几种以蛇为名却不是蛇的有趣物种。

蛇头菌

蛇头菌因外形似蛇而得名,但其实与蛇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是一类蘑菇,属于担子菌亚门鬼笔目下的一个属,在中国共有11个种,主要分布在的华北、华中、西北、西南等地。

蛇头菌的菌柄呈圆柱形,菌盖呈鲜红色,形似蛇头。菌盖顶端长有恶臭气味的粘稠状孢子。通常,蛇头菌喜欢生长在田园或竹林中,尤以夏季的竹林中最常见。不仅奇臭难当,它们形态奇特、颜色鲜艳,所以只要留心很容易发现。但是切记,蛇头菌是否可食尚不明确,不要轻易尝试。毕竟,就像汉姆雷特所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蛇菰(gū)

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你偶尔会在某些植物的根部发现一种十分奇异罕见之物——蛇菰。它的大小形状和蘑菇差不多,但是颜色却鲜红如血,在林地中十分显眼。首次见到,很多人都会把它当做是蘑菇,其实它是一种根寄生草本植物。

蛇菰又称葛蕈(xùn)、葛花菜,是一味名贵药材,有清热、解毒、醒酒的奇效,相传为东晋名医葛洪命名。蕈,即木头上长出的蘑菇。因为外形与蘑菇太过相似,这可坑苦了古代的医家大师们。就连《本草纲目》都这样记载:“葛花菜……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蛇菰的一生,那应该是:生的随机,活的坎坷。

它必须依赖寄主植物才能存活,因为没有叶绿体和根,当种子侵入寄主植物根部后会形成块状根茎,然后长出不分枝的类似小蘑菇的肉质茎。多个块状根茎往往会聚成一团,长出的茎宛如笔筒中插满的毛笔。

在种子传播过程中,由于很难准确地落在寄主植物的根部,所以只有极少种子能够顺利萌芽成长。由于植株矮小、生境阴湿且必须依赖寄主生存,使得它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森林遭到破坏或寄主植物灭绝,蛇菰就没活路了,因此也导致它们数量十分稀少。

蛇菰属植物大约有15种,主要分布于地球上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已发现的有7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2019年一次偶然机遇,笔者发现在秦岭北坡竟然也有蛇菰分布。由此可见,秦岭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蛇瓜

蛇瓜,因其形似蛇而得名,也叫蛇豆、豆角黄瓜,属于葫芦科栝楼属植物,和我们常见的西葫芦、丝瓜算是亲戚。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原产地在印度,在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非洲东部都被当作蔬菜栽培和食用,在17世纪前后引进国内。因其抗病性强、易于栽培、产量高等特点,一经引入便在大江南北处处开花。在曾经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蛇瓜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笔者小时候在家,就没少吃它。什么清炒蛇瓜、蒜蓉蛇瓜、蛇瓜馅儿的饺子、包子、锅贴……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妈妈做不了的。

蛇莓

蛇莓,是蔷薇科蛇莓属的植物,与草莓算是远房亲戚。之所以被称为蛇莓,一方面是因为它喜欢长在阴湿的林地或石缝周围,而这样的环境恰是蛇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蛇莓可以全株入药,主治蛇咬伤、烫伤、烧伤等外伤。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在我国自辽宁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是一种在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蛇莓的叶子与草莓相似,花托与草莓(我们平时吃的草莓果其实是它的花托)也有几分相像,在野外常被误认为是野草莓。

因为名字带了“蛇”字,很多人误以为它的果子(花托)是有毒的,其实并没有毒性,只是淡而无味,并不好吃罢了。

蛇鹫

与植物、真菌常取形似之意以蛇为名不同,动物界以蛇为名,多半是和吃有关系。你可千万别被蛇鹫精致的妆容、美若天仙的外表所迷惑,它可是猛禽里出了名的狠角儿。

蛇鹫是隼形目蛇鹫属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开阔的大草原和稀树草原上。别看它大眼睛、长睫毛,时尚的发型衬托出无与伦比的女王气质,却是无数蛇类的噩梦。

与我们平时常见的鹰、隼、雕、鸮、秃鹫这些猛禽不同,蛇鹫虽然长着老鹰的翅膀、老鹰的嘴,却有仙鹤一般的大长腿。身高一米五,腿长就占了一多半。光着的脚丫子上长满角质鳞片,仿佛穿了铠甲,遇到蛇就要踩几下。上半截腿上还长着黑色的短绒毛,就像卷起了一半的毛裤。这样的进化特征,缔造了蛇鹫强大的物理防御,无论是上半部分的“毛裤”还是下半部分的鳞甲,蛇都无从下嘴。此外,它的魔抗也强的可怕,无论是眼镜蛇还是响尾蛇,再强的毒液它都能免疫。不仅如此,它还练就独门武功——“无影脚”。只要见到蛇,它就会冲上去用自己的大长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顿狂踩,蛇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一步到“胃”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大自然里还有很多以蛇为名的有趣物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不妨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勃 文/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