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大风财经 > 正文

人形机器人身形丝滑 “具身智能”时代来临?

2025年央视春晚机器人表演的《秧BOT》惊艳了世界,16个机器人“福兮”在舞台上展现了高度精准的动作和协调性,无论是整齐划一的队列变换,还是复杂的转手绢、丢手绢动作,都完成得行云流水。春晚不过几周时间,宇树科技又发布了最新的机器人状态:算法已更新,可学会任何舞蹈。机器人灵活的身法改变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机械感”的刻板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无限遐想。

如今,具身机器人在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运动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很大的技术突破,正在加速其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的进程。

从实验室到现实的跨越

目前,已有具身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和交互,根据复杂环境和任务需求,自主做出最优选择。

记者了解到,“湘江1号”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近日在湖南长沙发布,这也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健康陪护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它突破了基于多模态人工智能预训练模型的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实现了肢体三维精准定位与控制,融合了医疗健康垂类大模型,能够精准契合健康陪护的需求。所采用特种新材料替代传统金属件,降低自重,提升了灵活性和续航能力,可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体征检测、按摩理疗、康复训练、辅助起身、翻身或移动,甚至还能表演舞蹈、弹奏钢琴。有网友称它为机器人“护工”。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机器人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具身机器人正成为科技巨头们的新宠。据花旗银行最新发布的预测,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特斯拉、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表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产能将在2025年内迅速扩张,并计划生产超过万台人形机器人。与此同时,英伟达在CES2025上推出了NVIDIA IsaacGR00T Blueprint 和 NVIDIACosmos平台,为进一步缩小仿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高人形机器人训练的速度和效率。

在国内,华为、小米、比亚迪等大厂也在相关领域加速布局。华为成立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并与16家机器人及零部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小米则凭借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试图打造面向家庭的机器人产品;比亚迪开发出多款工业机器人;长安汽车计划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奇瑞汽车则与人工智能公司Aimoga合作推出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用于门店导购……

另外,智元机器人前不久宣布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成功下线;宇树科技G1机器人爆火出圈引发关注;众擎机器人推出新一代全开放通用具身智能体PM01,定价更是低至8.8万元起;在教育娱乐方面,乐聚机器人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华为的技术优势,推出一款搭载HarmonyOS的人形机器人产品Kuavo。

人形机器人已在家庭服务、工业制造、医疗康养、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

人形机器人迈向智能化新纪元

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对于未来具身智能的主要发展趋势,业内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将重新调整。

硬件方面,技术或重新排定,形成由具身智能、数据集、实训场等并列的硬件平台,具身智能加核心零部件的端侧智能硬件将成为趋势,意味着更多的智能处理将在设备端完成,而非依赖云端。

智能方面,世界模型和机器人基础大模型将成为未来更受关注的焦点,研发将更加注重基础模型的构建和优化。特别是到2025年,用于具身智能的基础大模型1.0版本有望被攻克,这将是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前,具身人形机器人正站在“技术爆发期”与“商业化萌芽期”的交界点。尽管尚未大规模渗透至大众消费市场,但其作为融合前沿科技的潜力赛道,已吸引资本与科技巨头的密集布局。

从商业化进程看,具身智能产品的成本构成复杂,硬件端的精密机械结构仅是冰山一角,支撑其底层逻辑的软件系统开发成本更为庞大。目前行业展示的成果虽已实现基础运动功能,但在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等类人化交互能力上仍存在显著代际差距。若要跨越“用得上”到“用得起”的鸿沟,需依赖产业规模化进程加速,同时推动人工智能算法革新、硬件性能迭代与成本控制三位一体的协同突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胡宇宁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