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医靠 老年病科到底看什么病?
“老年病科不是哪里不舒服就治哪里,而是帮助老年人全方位管理身体。”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乔树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已从“看病”逐步转向“防病”和“全人诊疗”。老年病科承担起帮助老人全方位调理身体、协调多病共存、预防功能退化的重要职责。
老年病科不是“万能科”
但专治“多病共存”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约20%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慢性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人群体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乔树洲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对老年医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病科的任务,不只是看病,更是对整个衰老过程的科学管理。”
随着国民平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群体常面临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局面。“这些疾病单独来看可能不算严重,但相互叠加后,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觑。老年病科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帮助老年人统筹管理身体状态、控制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乔树洲说。
“老年病科的主要职责,是对老年人多发、常见疾病进行综合诊治,特别强调疾病的早预防、早干预。不是说老年病科能看所有病,而是能系统性地评估和管理一个人多个器官系统的问题。”乔树洲解释称,老年病科不是“万能科”,但专治“多病共存”。
出现乏力、认知变差等老年人常见症状
“很多老年人其实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来老年病科,认为哪里都不舒服就来挂这个科。”乔树洲直言,不少老年患者会因为血压升高就诊心内科、血糖异常前往内分泌科,却忽略了自身已经处于全身系统性老化的状态。这时候,更适合前往的,其实是“以预防衰老、管理多病共存”为核心的老年病科。
乔树洲指出,老年病科最适合接诊的是那些身体出现异常信号,但又不确定属于哪个专科的老年人。这些“模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的波动,活动能力、感知能力或认知功能下降,以及不明原因的体力减退、乏力、头晕等。
“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乔树洲表示,“但当衰老引发了心肺、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的减退,或者活动、感知能力明显下降时,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老年病科进行评估和干预。”
非典型疼痛背后或藏重大疾病
“年纪越大,越不能把‘这儿疼、那儿酸’当小事。”乔树洲强调,疼痛在老年人身上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许多看似常见的疼痛,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乔树洲介绍,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疼痛,往往与肌肉减少、钙流失和骨质疏松有关,属于骨性疼痛范畴;而轻微活动后的肌肉酸痛,可能源于乳酸代谢异常;更值得警惕的是心血管性疼痛,比如心绞痛,其表现并不典型,部分患者会感到下颌、左肩或背部压痛,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
“另外,吃的药越多,越不能掉以轻心。”在乔树洲看来,老年人多病共存,长期服药几乎是常态,但如果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影响疗效,甚至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或剂量不合适的问题,对身体造成额外伤害。
对此,乔树洲总结出三项关键原则:分类服药:部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小,可以合并服用;但存在冲突的药物需合理错开时间服用,避免相互影响。个体化调整剂量:根据老年人的体重、肌力、肠胃吸收情况等因素,精细调整给药方案。能减则减:在确保疾病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药物种类,降低身体负担。
乔树洲提醒,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用药评估,在医生指导下优化治疗方案,保障用药安全与生活质量。
帮助老人更有质量地老去
“老年病科不是简单地看病,而是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老年医学最大的特点,是防患于未然。”乔树洲强调,老年病科的重要职责在于通过早筛、早诊、早管,来实现疾病的早预防、早干预,从而避免疾病恶化带来的生活痛苦和医疗负担。
“很多疾病其实都是可防可控的。”乔树洲表示,通过个性化健康管理、合理用药、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进程。
乔树洲呼吁,老年群体及其家属要转变观念,“不要等到病重了才来看病”,而应在身体出现初步异常时,尽早就诊、科学干预。
“老年病科最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病,而是帮老人提高生活质量。”乔树洲强调,衰老虽然是自然规律,但并非无法干预。“我们可以做的是,把老化的过程变得更慢一点、让痛苦更少一点、让生活更自在一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本期特邀医生
乔树洲,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乔树洲毕业于解放军301医院。从事心血管相关疾病诊疗工作二十余年,对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危重症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人累计完成心脏介入手术1万余例。出版医学著作两部:《如何保持三十岁的心脏》《分类救治指南》。以第一负责人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一项、全军课题一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公开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