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养长安
■何得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
近年来,西安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以普惠性、多样化、品牌化为发展路径,依托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社会化餐厅,既注重市、县、镇(街)、村(居)四级联动发力,也重视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紧紧围绕“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优先在老年人口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人相对集中、助餐服务需求大、交通便利的大型小区和镇村建设老年助餐点。
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进程中,西安市鼓励引导各县区积极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模式。例如,蓝田、周至等地利用农村互助幸福院设备设施,打造出“红白喜事宴会厅+农村食堂+老年助餐点”三位一体模式;高陵区积极打造“高·幸食堂”老年助餐服务品牌,探索构建“三高筑基、三化创牌、三+强运”的工作体系。
虽然目前西安市老年助餐服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还存在政策支持不够健全、供给和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助餐点运行管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参与度偏低以及养老助餐服务点运营成本偏高问题。
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维度看,发展养老助餐服务要从服务供给、运营模式、资源整合、质量监管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家庭尽责”的良性发展格局。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优化服务供给,扩大覆盖与精准性。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部署、统筹推进。聚焦城乡差异化需求,构建“城市社区+农村互助”双轨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推进服务网络建设。
城市社区以“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优先在老年人口密集区布局助餐点,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物业等资源,推广“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养老机构+社区食堂”等模式,降低配送成本。农村地区探索“邻里互助”“中心户搭伙”“慈善幸福家园”等低成本模式,依托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解决偏远地区助餐难题。
改革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质”与“量”同步精进。为特困、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差异化补贴,同时向普通老年人及环卫工人、残疾人等群体开放优惠服务,增强普惠性。依托“陕西省智慧民政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快配备老年助餐点扫脸、刷卡等设备设施,实现助餐数据实时监测与补贴精准发放;引入智能点餐、送餐机器人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二是着力构建多元筹资机制,开源节流两手抓,保障可持续运营。大力宣传老年助餐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把老年助餐点位、补贴标准、服务对象等重要信息宣传到位。完善“五方共担”资金体系,落实“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资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运营,对助餐点给予建设及运营补助,通过冠名捐赠、公益合作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支持连锁品牌通过标准化菜品、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探索“老年餐+便民零售”的复合经营。推广可降解餐具或鼓励用餐老人自备餐具,倡导“光盘行动”,通过小份菜、预约制以减少食物浪费,进而推动绿色低碳与长期发展。
三是“点、线、面”多方联动,稳定运营与人力需求。持续优化设点布局。统筹考虑老年人口密度、特殊老年人口分布状况、用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养老服务设施分布等因素,合理设置老年助餐点。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协调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在非高峰时段向老年人开放,盘活闲置房产资源。联合餐饮企业、物业公司、公益组织等,形成“公益+商业”互补模式,例如以公益慈善赋能,支持志愿者队伍为独居老人送餐陪护,通过“时间银行”等机制,引导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形成互助养老生态。
四是健全标准化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依法筑牢安全防线。坚持以老年助餐点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为老年人营造干净、舒适、温馨的就餐环境。建议制定《老年助餐服务规范》,进一步明确食材溯源、卫生安全、价格透明等要求,全面推广“明厨亮灶”和“六公示”制度(许可证、健康证、收费标准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定期抽查食材质量及操作流程,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立服务质量星级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老年人满意度调查,对不达标机构实施退出机制。建议将养老助餐服务纳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考核指标,强化基层与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养老助餐服务要以“精准覆盖、多元共治、质量为本”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可及的助餐网络。注重将养老助餐服务从“保基本”向“优品质”转型,打造一批具有西安特色、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老年助餐示范点和优质服务品牌,让每一餐热饭承载的政策温度,让“老有颐养”的承诺在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