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大风财经 > 正文

债市震荡

银行理财隐现短期赎回潮

近期,金融市场的寒意悄然蔓延,不少投资者发现,那些曾被视为“稳稳的幸福”的产品,净值曲线突然泛起涟漪。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10年期国债期货较2月高点下跌1.83%,30年期品种更出现5.67%的显著回调。这场债市调整如投石入水,不仅搅动了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策略,更让普通投资者真切感受到资管新规后净值化时代的市场波动。

债市调整

引发银行理财收益波动

2025年开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调整引发连锁反应。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10年期国债期货、30年期国债期货较2月7日高点分别下跌1.83%和5.67%,2年期、5年期品种亦出现0.78%至1.4%的跌幅。作为银行理财的核心底层资产,债券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理财产品净值。据普益标准监测,2月末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平均降至2.27%,环比下跌0.5个百分点,部分产品出现短期亏损。

招商银行人气榜单同样折射出市场的避险情绪——前三甲均为R2等级产品,最短持有期仅7天,收益率较三个月前下降0.34至0.71个百分点。全市场范围内,25款热门产品中15款支持每日赎回,4款最短持有期为7天,仅3款超过30天。

这种“短平快”的选择背后,是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极致追求。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透露,短期可赎产品因配置短久期债券,受市场波动影响更小。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收益缩水,25款产品中有19款近1月年化收益率低于2%,1款甚至出现负收益。

多重力量的角力

固收类理财收益承压

针对此次债市持续回调,多个业内人士均表示,债市调整的背后,是多重力量的角力。资金面紧平衡、权益市场回暖引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叠加货币政策预期变化,共同构成了市场的复杂生态。华源证券分析指出,信用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叠加利率上行,导致固收类理财收益承压。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通过加杠杆操作放大收益,央行警示此类产品存在较大利率风险。

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环境的变化在重塑市场格局。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推进“去平滑化”改革,叫停手工补息、限制信托委外平滑,要求使用第三方估值。华西证券指出,这些举措虽符合资管新规导向,但在低利率环境下可能加速风险暴露。数据显示,2023年末理财现金及存款类资产占比已提至26.7%,但随着高息存款整改,部分产品收益受到冲击。

面对市场波动,多家理财子公司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招银理财、杭银理财等机构将部分产品下限降至2%以下。中邮理财建议投资者配置低波资产占比高、组合久期短的产品,兴银理财则强调票息收益对净值的支撑作用,建议投资者耐心持有。

值得关注的是,机构普遍认为市场韧性较2022年增强。国盛证券研究显示,尽管本轮利率调整幅度已超2022年,但信用债调整幅度较小,叠加理财留存收益释放和现金类资产占比提升,赎回压力整体可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月末短债类产品最大回撤0.08%,接近2023年9月水平,但尚未形成系统性风险。

投资者需保持理性

做好多元化配置

针对此次波动,业内人士普遍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调整收益预期,做好多元化配置。建议降低债券配置比例,选择“固收+”产品分散风险。央行亦提醒投资者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资管本质,避免盲目跟风操作。

更有业内人士提醒,2022年的“赎回潮”已成为行业深刻教训,当前理财市场正通过缩短久期、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来应对波动。数据显示,3月以来理财存续规模周度下降近5000亿元,其中每日开放型产品收缩明显,显示局部赎回压力显现,但并未重演历史。

这场波动既是对市场韧性的考验,也是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契机。随着净值化转型深化,理财市场将在波动中逐步构建更成熟的风险定价机制,而投资者的理性选择,终将成为市场稳定的基石。或许正如某位业内人士所言:“波动不是风险的敌人,而是市场活力的源泉。当投资者学会与波动共舞,理财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暖花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