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华商要闻 > 正文

丹凤 奋楫争先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真抓实干 交出满意答卷

丹凤县2024年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2024年,丹凤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实现“六个新突破”为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乡面貌焕发新颜,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亮点一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35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新雨丹中药科技食药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资百亿元的鱼岭抽水蓄能电站获批启动,重点项目观摩测评全市第一。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40余场次,签约落地项目31个,使用内资增速全市第一。北京至丹凤康养旅游专列顺利开通,棣花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开展红酒文化交流会、康养旅游推介会等活动60余场次,丹凤葡萄酒网红带货火爆出圈。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回升向好,三季度丹凤县在全省稳增长推进会暨县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专题发言。

亮点二 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坚持内外兼修、表里同塑推进城市十大更新行动和环境整治“十大行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52个,功能承载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主街主路、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镇区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不断提质。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县无一人返贫致贫。持续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43个重点帮扶村、3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棣花镇许家塬村在全省“千万工程”现场观摩中赢得好评,武关镇创成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亮点三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城镇新增就业21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丹凤厨工”被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高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创近年新高,全市教育质量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丹凤县召开。县级医疗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顺利搬迁,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卫士,“三大保卫战”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丹凤朝阳、二级客运站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积案化解、社会治安管控、安全生产整治等行动,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亮点四 改革发展活力强劲

坚持“一县一特色”,找准“小切口”,持续深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营商环境、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产业联合党委案例荣获全省组织工作改革成果奖,“五个聚焦”招商引资工作新模式、“水泊梁山”蹚出康养新路子等典型案例得到批示推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路径,峦庄天麻产业园、鱼岭水寨田园综合体入选全市VEP试点名单,《以酒为媒文化交流铸品牌》等典型案例全省推广。持续加强与曲江、碑林、雨花台等地对口协作和经贸往来,雨丹协作工作得到苏陕党政代表团充分肯定。丹凤葡萄酒多次亮相外事活动,双孢菇出口创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亮点五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持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主流舆论,讲好丹凤故事。深入实施“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创新推行农村“三化”建设,巩固拓展社区“六联共治”、机关“三抓三强三提升”等工作成效,推动各领域党建全面提质,创建“六好”支部促进乡村振兴做法在省委《调研与决策》刊发,全市党建工作现场会在丹凤县召开。推行“合作+招考”引才模式,引进“高精尖缺”专家56名,培育复合型人才635名,中组部医疗“组团式”帮扶现场会在丹凤县召开。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要求,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万里征程风正劲 扬帆启航谱新篇

品读丹凤县2025年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2025年1月22日,丹凤县委十九届八次全会明晰了全县的发展思路,确定2025年全县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勾勒了新蓝图,激励全县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争先创优的奋斗姿态,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努力为建设“一县五区”,谱写丹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丹凤县委全会确定2025年全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与保护,突出“六个坚持”,做到“六个加强”,实现“六个提升”,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丹凤新篇章。

关键词一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2025年,丹凤县深化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大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切实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谋项目,组建“八大领域”项目谋划专班,按照“细化做实一年、谋划储备三年、规划布局五年”思路,全年谋划储备项目300个以上,总投资500亿元以上。以更实举措招项目,坚持链上发力、招大引强,动态更新“两图两库两表”和“三张清单”,落实县级干部带头招商工作要求,全年签约落地项目30个以上,标准化厂房入住率达到90%以上,使用内资增长10%以上。以更优效率建项目,全力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及时解决已开工项目入库纳统问题,加快推进鱼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关键词二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园区承载、链式思维、集群发展、三产融合,持续推动“四大产业集群”扩规延链、提档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做强葡萄酒产业,办好第三届红酒文化交流会和丹凤葡萄酒全国行等活动,提升丹凤葡萄酒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首位度。做精康养旅游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丰富产品供给,培育多种业态,加强宣传推广,积极打造具有丹凤特色的康养旅游品牌。做大智能制造产业,围绕健康医药、现代材料、电子信息、低空经济、储能电池、绿色食品“六大板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围绕“菌药果畜”优势产业,坚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全力建设特色农业强县。

关键词三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枢纽、集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持续开展城市十大更新和十大整治行动,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坚持“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推进城区建设,形成既各展优势,又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严格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返贫致贫底线,坚持抓点示范、连线扩面,加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建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15个以上,确保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15个以上。

关键词四 保障改善民生福祉

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积极培育“丹凤厨工”“丹凤麻农”“丹凤酒匠”等劳务品牌,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创业支持,促进充分、稳定就业创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培育战略,推动各学段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规范落实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兜底保障政策,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底。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

关键词五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严格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统筹推进184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项目手续“集中审+帮代办”、推行项目落地“标准地+承诺制”,深化雨丹对口协作,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求更多利益联结点、外贸增长点,加强与意大利、法国等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推动葡萄酒、双孢菇等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关键词六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密防范、及时处置各类舆情风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借鉴“浦江经验”,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常态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奋力夺取省级“平安金鼎”。

关键词七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鼓励引导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积极投身发展主战场,推进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为各方履职尽责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关键词八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围绕增强“两个功能”、发挥“两个作用”,以“四查四提升”为抓手,纵深推进“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持续深化“三联三促”活动,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深化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完善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坚持推进清廉丹凤建设,持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策划/陈永富 组稿/谢武 王欣 樊利仁 张鹏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