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花馍,是面花的俗称,是用面制成的民间艺术品,普遍流行于以吃面食为主的我国北方,是中国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种类主要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等。花馍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质朴而绚丽的姿态,讲述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民众的情感。
在陕西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大荔县凭借大荔面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日前,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走进大荔县阿寿村,带你深入了解大荔面花的制作和传承。
非遗传承
一家四代花馍人
2月7日中午,大年初十一大早,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王丹一家便开始忙活了。王丹是大荔县90后花馍非遗传承人,记者见到王丹时,她正和家人围坐在案板四周,凭借灵巧的双手制作花馍。一块块小面团,在他们手中经过揉、捏、压、剪、粘,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形态可爱的花馍——狮子、老虎、灶鸡、鱼等,而每一种花馍都有不同的用途。
除了制作附近乡亲们预定的花馍外,他们还要赶制几个参加渭南市正月十五展览的花馍。在室内的台面一角,记者看到一个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订货登记表,每天都有十多套定制花馍,记录着取货人姓名、电话、花色、取货时间等。
在渭北一带,婚丧嫁娶、小孩满12岁等重要的节日都要用到花馍。“从大年初二开始,天天忙到夜里十一二点。”王丹在制作花馍的过程中,不时有人打电话要花馍,她只能一次次委婉拒绝:“确实做不出来。”
“小时候快过年,看着大人们一起做花馍,很喜欢,奶奶就给我一块面,让我学着捏。”王丹回忆,她从小跟着奶奶学做花馍,如今独立做花馍已有十多年了,但是说起对过年最深刻记忆,还是全家人在围坐在一块做花馍。
王丹的奶奶聂秀芳是省级非遗传承人,2008年曾被四川邀请传授花馍制作技艺,当时给数百人做培训。今年已78岁的她,平常基本不再制作花馍。最近因为订单太多,看着孙女他们常常熬夜加班忙不过来了,她才上手给帮个忙。
中午时分,气温回升,王丹的爷爷、80岁的王开锁,拄着双拐站在院子大门口晒太阳,老人絮叨着说,从他母亲王彩霞起,他们一家四代都做花馍。“我老伴聂秀芳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儿媳王晓娟、孙女王丹都是做花馍的能手。”他还不住地夸赞孙女王丹的花馍做得好,参加了不少地方的展览。
王丹的老公王峰力主要做和面等体力活,这几年他们花十几万元添置了和面机、发面机和蒸汽锅炉,他说:“以前做花馍和面、发面、蒸馍,主要靠经验和手艺,现在用大型的和面机,一次能和三袋面,发面机,把面放进去定好时间,一个多小时就好了。蒸馍也用的是蒸汽锅炉,基本上是万无一失。”
在王丹家,记者巧遇新疆师范大学大二的吴祎凡同学在做“花馍制作”的社会实践。她说,有幸亲手制作花馍,通过实践让她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学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坚定了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据了解,大荔县有多家大小型面花制作店铺,仅阿寿村就有9家,他们每家都有自己拿手的花馍制作技艺、花样和特色。大荔面花已有各级非遗传承人10名,全县日常从事面花制作的匠人有2000余人。大荔县也凭借大荔面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阿寿村“二月二”古庙会
面花各展风采
大荔面花主要集中在羌白镇的阿寿村,面花按其用途可分为三大类:春节、端午节、九月九等节日用的叫“时令面花”,结婚、过寿等用的叫“喜庆面花”,丧俗和庙会等用的叫“祭祀面花”。以洛河为界,洛河以北的比较细腻、精巧,洛河以南的比较粗犷大气。
农历二月初二是阿寿村药王庙的古庙会,一个重要的展示就是面花技艺,一般提前半个月开始,阿寿村四个社的“能妇巧婆”们各展身手,她们各亮“绝活”,经过和面、发面、捏花、做主体、溜花、蒸熟、逐件组装等多个步骤,把当年的“药王庙”又重新用面“展现”在后辈面前。这组建筑面花分为“药王庙”“药王洞”“戏楼”“前后殿”“牌楼”“旗杆”“狮子”“花贡”“转轮伞”“蜗牛山”等,其中最大的戏楼、前后殿高约80厘米、宽约80厘米;庙门、牌楼外饰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墙壁外饰以白梅贴面,似象牙玉石雕琢,如万朵梨花绽放,意象生动而巧工天成。“药王庙”系列面花工序繁多、结构严谨、制作精良,多次在省市展赛中获得大奖,被称为“中国一绝”。
其实,在渭河北岸的蒲城、合阳、礼泉、三原一带,还有不少的民间花馍制作艺人。大荔阿首花馍是陕西渭北花馍的一个缩影,它们是陕西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王丹和众多花馍制作人,用他们的坚守和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花馍这一传统手工艺将继续传承下去,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