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他被报纸上的挖土机英雄迷倒
辗转到达甘肃,徐川逊终于见到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他的师父郎运治,此后,他跟着师父一起工作,一起分流到西安。
在西安,徐川逊凭着一身真本事成家立业,养育子女,生活了60余年。回望来路,他说,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自己的心态依然年轻。
从小就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春节前夕,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市莲湖区徐川逊老人的家里见到了他。87岁高龄的老人身穿黑色中山装,戴着帽子,看上去好像70岁出头,耳不聋眼不花,而且非常风趣。
“童年时期,我就不是很安分,在同龄人都在规规矩矩上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办法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了。”徐川逊说,自己老家在福建省浦城县,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靠父亲打零工的钱维持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想方设法在上学的同时,找了一份兼职——挑水。“从井里挑水送到附近居民家里,一桶水挣几分钱,积少成多,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家里再困难,都要坚持上学,这一点也让徐川逊受益终身,他觉得,在那个时代,自己上学上到初中三年级很不容易,非常感恩父母的支持。
在徐川逊的人生里,一段传奇经历,以及一位英雄人物,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是1957年的一天,我在报刊亭看到《工人日报》的一篇报道,主人公是当时的英雄人物——挖土机司机郎运治,他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还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徐川逊说,自己当即下了决心,要追随郎运治,成为他的徒弟。
“当时我非常坚定,要做他的徒弟,学习开挖土机,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和他联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给《工人日报》写了一封信,询问郎运治的联系方式,没想到,真的收到了回信,给了我通讯地址。我又赶紧照着这个地址,给郎运治去了一封信,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拜,以及想找他拜师的热切心情。”徐川逊说,信寄出去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没谱,不知道事情到底能不能成,每天都在期盼回信的紧张中度过。
大约几周之后,徐川逊接到了老师的通知,说校长找他。
“校长把我教育了一番,意思就是让我在学生时期全心全意认真学习,不要胡思乱想,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想着到外地拜师,更别想着当挖土机司机。”后来校长把回信给了他。徐川逊说,虽然被校长批评了,但是他的内心无比高兴,因为他终于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联系上了。
寄到学校的第一封回信是郎运治的单位回的,核实了徐川逊的身份及现实情况,第二封信,就是郎运治自己回的,“我在信中表达了我想拜师的强烈愿望,也向师父讲述了我的家庭、学习情况,师父也表达了对我的关心,希望我先好好学习,如果有机会再去和他学习开挖土机。”
自此,徐川逊和他的师父郎运治保持了近一年的通信。
命运的齿轮转动了。
1958年,徐川逊正在上初三,接到了师父让他去酒泉冶金机械化公司工作的来信。郎运治在来信中说,他们单位开始招工了,他帮徐川逊申请到了一个名额,如果徐川逊愿意去,就可以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再到单位所在的嘉峪关报到。师父随信还给他寄来了准迁证、招工表和100元现金。
“接到师父的来信,我简直太高兴了,虽然家里人对我背井离乡去投奔师父不是很赞成,但当时家里太难了,我出去工作能给家里省一点粮食,还能赚点钱补贴家用,所以家人都被我说服了。”徐川逊说。
就这样,18岁的徐川逊从老家踏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列车,路程有2700公里。瘦小的他拿着大大的行李。他并不知道,从此之后,家乡就变成了故乡,父母也变成了多年才能见一次的牵挂。
至今回忆起从福建去往大西北的过程,徐川逊还是记忆犹新。
“我是买了好几段的火车票,先从浦城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兰州,再从兰州到嘉峪关,连着3天都在倒火车。我记得在火车上遇到的人都很好,他们见我瘦瘦小小的,像个孩子,一个人坐火车,都很照顾我。”徐川逊回忆说,在兰州火车站,他还让一对夫妻帮他看行李,自己跑出火车站吃了个饭,回来后行李都在,幸亏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徐川逊终于抵达了师父所在的嘉峪关,和通信一年的师父“奔现”了。
“见到了师父,心情非常激动,觉得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就跟随师父上了挖土机,学习开挖土机,遗憾的是,因为我身体太瘦弱,机器又特别庞大,我的体力跟不上,尝试了几个月,都无法操作挖土机。师父看我的身体实在不适合开挖土机,就把我分配到汽车电器维修,我在这里学习汽车维修,也掌握了足以养活自己一生的技能。”徐川逊说。
经过了将近半年的学习,徐川逊在酒泉冶金机械化公司上班了,岗位就是汽车维修,当时的工资是每月23元,“从那时起,我每月留一点生活费,往家里寄10元钱。给家里寄钱的传统保持了几十年,直到我母亲去世。”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徐川逊所在的单位也发生了变动,“当时我们的大厂子被分流,我跟随师父被分流到了陕西,单位叫西安冶金机械厂,位置就在现在的城西客运站跟前,我的岗位也是汽车维修,在这里干到了退休。”
徐川逊说,自己是1961年到的陕西,1962年,师父郎运治调动回到东北老家,他本来也要跟着师父去东北,但一直没有接收单位的名额,他就留在了陕西,“从此我和师父天各一方,我们时常通信,一直保持着联系。”
1962年,徐川逊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在西安制药厂上班的冯金凤,两人一见钟情,谈了一年恋爱,最终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冯金凤回忆了年轻时的相遇:“我们两个都是苦命人,他来自外地,在西安无依无靠,但非常善良、能干、上进,对人很真诚。我自己是个独生女,早年家庭困难,被送到姑姑家,成人后要照顾三个老人,他对此毫无怨言,愿意和我一起孝敬老人,互敬互爱。”
1963年,徐川逊和冯金凤结婚了,谈起当时的婚礼,徐川逊笑着说:“那时候困难得很,啥都没有,就把双方的家人朋友叫到一起吃了个饭,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就算是结婚了。”
从此,两个人在风风雨雨中走了一辈子。
婚后冯金凤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工作也变化了几次,而且单位工作比较忙,照顾女儿的重担就落在了徐川逊身上。
“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去公社(街道办事处)工作了多年,先后在妇联、计生等岗位,她对工作很负责任,大事小情都找她,经常需要在单位加班。我当时工作稍微轻松一点,能准时上下班,所以我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后勤工作。”徐川逊说,那些年,照顾女儿、孝敬老人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他做得多一点,他觉得夫妻就是应该互相分担家庭责任。
谈起这一点,冯金凤感慨颇深:“他是一位模范丈夫,脾气很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淡定解决。我工作忙,他照顾孩子毫无怨言,而且他对老人特别孝敬,老人生病他都是悉心照顾,为我的老人养老送终,我特别感激他。”
冯金凤说,除此之外,徐川逊还特别热心,因为他有修车的好手艺,他们所在的中堡子村谁家车有问题,他都乐意帮忙维修,不要报酬,所以在村里人缘也非常好。
徐川逊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从他参加工作起,就每个月往福建老家寄钱,帮助父母分担养家重担,结婚后,他的爱人也支持他继续补贴家里,“结婚后,我带着爱人回过一次福建老家,自己单独回去过几次。给家里每月寄钱,一直坚持到母亲去世。”
在徐川逊看来,师父郎运治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对师父也如父母一般孝敬,“我经常给师父写信,汇报我的工作、生活情况,也询问师父的工作、身体情况。他回东北之后,工作上依然非常出色,多次获奖,我为我的师父骄傲。”
徐川逊说,他们保持联系了十几年,后来师父去世了,得知消息之后,他非常悲痛,现在家里还供奉着师父的牌位,“他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对他非常感激。”
1995年,徐川逊从西安冶金机械厂退休,退休后,他还在单位的医院上了几年班,主要负责一些门房、修车的零活,因为他总是闲不下来。
即便是彻底退休回到家中,徐川逊并没有停止学习,他喜欢了解新事物,一直紧跟着时代的脚步。
记者和徐川逊互相添加了微信,每次记者给他发微信,很担心87岁的老人使用微信有障碍,但徐川逊几乎都是秒回。
“智能手机我玩得很溜的。”徐川逊笑着说,自己不仅有微信、抖音等,还有许多购物软件,作为一名八旬老人,他一点也不抗拒这些社交媒体,“我经常在拼多多上买菜,买家里的零碎物品,你看我家这些桌垫、杯垫啥的,都是我在网上买的,物美价廉。”
近期网上流行的AI,徐川逊也在慢慢了解,他觉得,学习和了解新事物,就能一直保持心态的年轻。
87岁的徐川逊耳不聋眼不花,两位老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外孙也都非常优秀。两位老人感慨地说:“我们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对比之后真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感恩我们的祖国,让大家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记者询问徐川逊如何养生?他说,自己生活比较规律,每天三顿饭按时吃,定时定量,适当运动,没事的时候看看报纸,看看书,保持心态平和,“我最爱看《华商报》,从1997年订报,一直坚持着,能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能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那么,有什么人生智慧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借鉴呢?谈及这个问题,徐川逊思索了之后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时常能看到年轻人吐槽情绪不好、抑郁之类的话题。我建议年轻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先看事情好的一面。要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事情总会向前推动。不要轻易被困难击倒,你强大了,困难就消失了。”
徐川逊说,87岁的自己也经常回望来路,回望那个18岁踏上列车的自己,感叹时光匆匆。但是面对未来,他还是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我要在这个幸福的时代,继续学习新事物,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坚持自己的爱好,快乐生活,积极向上。”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摄影 强军
人生百态“忆往昔”邀您来讲
嗨!老伙计们,见字安好!
这么多年,每次用文字、影像记录不同人生故事,再通过报纸、视频分享给你们时,我们也好奇:报纸或屏幕后正看故事的你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否愿意说来听听?
现在,机会来了!
《华商报·颐养周刊》“忆往昔”栏目,常年征集稿件与线索,期待你们的回忆与分享。
请敞开你记忆的门,把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浮浮沉沉、记忆犹新或是刻骨铭心娓娓道来。
人生百态,邀你来讲,一起来赏。
你可以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简述你的故事,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与你联系,倾听并记录。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