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把春天咬在嘴里

傅中平

大地回春,草木泛青。如何不负春光,我以为就要把春天不失时机地咬在嘴里,细细地去品味。因为春天稍纵即逝呀。

长江下游的江滩上,到了春天就会生长出一种野蒿子,食用的时候去其叶、取其茎。相比人工种植的家蒿子,野蒿子的茎并不光滑,甚至麻麻点点,很不好看。但是,吃起来,野蒿子却是唇齿留香,比那种光杆子、有看相的家蒿子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在我的家乡,人们大都喜欢吃这种野蒿子。食用前,野蒿子要掐成一截一截的,每次掐野蒿子,我都喜欢闻一闻手指间残留的那股清香,那种清香直抵心腑,仿佛就是春天的味道。不管野蒿子还是家蒿子,烹饪方法一般都是清炒,或配以臭干或咸肉下锅,无论怎样,味道都是绝佳。需要注意的是,蒿子事先需要用盐腌制一下,待到下锅,大火翻炒几下即可起锅,切不可时间太长,否则便失去了蒿子脆嫩的口感。这亦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

“荠菜花开雨未晴,章江烟柳正愁人。”这说的正是春天的另一道谓之为“荠菜”的美味野蔬。荠菜广泛生长于庭园、路边和田野,往往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蓬勃地伸展开翡翠般碧绿的叶片,等待人们将其挖起。荠菜是人们最喜爱的野蔬之一,随着春天的来临,野地里常常可见三五成群的挖野菜的队伍。他们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手里拿个铲子,胳膊上挎着个篮子或塑料袋,在野地里到处寻觅着荠菜的影踪。荠菜既可清炒,亦可做汤,还可以与肉搭配,做成馅用来包饺子。这种荠菜饺子,既有肉的鲜味,又带有田野的那种自然的清香,吞之一个下肚往往意犹未尽,又吃下一个,仿佛急不可待地要将春天一口吃进肚里。

一场春雨过后,竹林里冒出的许多春笋是春天里最常见的食材。春笋的外表覆有厚厚的笋衣,剥去后,露出光洁如玉的笋肉。这笋肉肥肥胖胖、脆嫩脆嫩,焯水去涩,切成丝后与肉丝、青椒同炒,再配以姜丝、油盐、生抽等佐料,简直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下饭菜。喜欢吃面条的,如果舀上三两勺放在碗中的面上,这绝对是一道绝佳的浇头。春笋可以有多种做法,比如将切块的春笋与五花肉块在一起红烧,也是不错的做法。春笋的清香浸润到肉块之中,而肉中的油腻又被笋块所吸收,可谓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野蔬是春天的报春花,又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初春时节还是春寒料峭,当人类菜园子里种下的菜还在畏惧于严寒之时,大地上、田野边、沟壑旁的那些野蔬,已经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当淅淅沥沥的春雨刚刚打湿了地皮,地上会生出一种叫“地衣”的野菜,这种菜呈淡绿色、半透明,儿时,外婆经常将它清炒成一盘争相下箸的菜,吃起来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在所有的野蔬中,香椿头的香味最为浓烈,有人闻不得这种味道,而我却将它视为一种美味。无论是炒鸡蛋还是凉拌,只需少许的一两把,将其切成丁,都是一道上乘的好菜。马兰头也是野蔬中不可或少的一个代表,那种清香之味弥漫在口腔,久久不能忘记……

春天来临,我最喜欢食用那些野蔬,因为它是最接近春天的一种味道,带着淡淡的苦涩和自然的清香,像清水出芙蓉,没有丁点矫揉造作,显得是那么的真实。将这样的野蔬咬在嘴里,我仿佛咬住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