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西安这对夫妻辞职返乡
在城市化浪潮中,不少年轻人背井离乡,奔赴城市追寻梦想。西安长安区曙光村的曹碧姣和朱楠夫妇却从都市辞职返乡,将旱地恢复成水田,种出了在家乡“消失”多年的水稻。
让孙儿决定回乡种田
多年前,曹碧姣在西安城内上班,她的丈夫朱楠是一名民警,婚后的生活原本与农业并无交集。然而,一次家庭聚会时,朱楠90多岁的奶奶回忆,曙光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曾经有千亩水田。年轻时与乡党们一起种水田、织草席,每日与水田为伴。20世纪90年代,因修建水库,秦岭山下的水源被截留,村子的水田变成旱地,水稻种植逐渐变成历史。
1月20日上午,在长安区曙光村的秦贡农田基地,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见到了曹碧姣和朱楠。31岁的曹碧姣说,她和丈夫想要重新种植水稻,面对的首要难题便是水源。他们找到了曙光村的老庄稼人,徒步到5公里外的滈河一起寻找20世纪60年代修的暗渠,顺利将水引到田地。
“最初的那段时间,我和丈夫带着工人早出晚归在田里干活,大家开着挖掘机和装载机来回穿梭‘倒平’土壤,将300余亩旱地终于改造成能储水、排水的水田。”曹碧姣说,通过河南农科院,他们得到了水稻的老品种黄金晴。第一年就种植出了大米,亩产的稻谷六七百斤,加工成大米三四百斤。
“我们回家种水稻,在家人及乡党们看来是一件特别夸张的事,有人甚至问这水稻能种出来吗。第一年成功种出大米后,我们将米分给乡党们品尝,那熟悉的味道唤起了大家对往昔的回忆,赢得了乡党们的认可和支持。”曹碧姣说。
奶奶很关心这300余亩水稻,腿脚方便时每天都跑来田里看看水稻长势。她觉得用电饭煲蒸出的米不如从前好吃,就将当年的烹饪方式——捞饭撇汤传授给夫妻二人,用这种方法做出的饭,既能尝到米饭的醇香,又能喝到米油。
他们计划拓展更多业务
“我们的胚芽米保留了更多营养,口感也更好。”朱楠介绍。
种植水稻的前四年,他们主要为客户内供大米,确保品质的同时积累经验。他们坚持使用生物粪肥和人工除草,如今每亩产出大米五百斤上下。2024年,创立了“秦贡”品牌,开启了线上销售之路,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结合地头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他们的大米。
居住在村里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外出务工,一些土地搁置。曹碧姣和朱楠将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力所能及地参与锄草、补秧苗、装货等工作。
在发展水稻产业的同时,他们还在大棚里种植羊肚菌、散养土鸡蛋。城里人在网上看到他们种出水田觉得新奇,会利用周末过来玩。2025年,曹碧姣和朱楠计划完善农场的基础设施,使农场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还计划将一个大棚改造成认领小菜园。
回顾这几年的历程,夫妻二人觉得辛苦是值得的。“看着种子变成一碗米,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我们不仅是在种地,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让更多人知道西安的稻田风光。”曹碧姣说。
曾经的旱地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稻田,成为曙光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秦岭的怀抱下,距离城市不远的这片稻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曹碧姣和朱楠的农业梦想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常彭朵 实习生 马乐妍/文 赵彬/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