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四部门发文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重点落实22项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5月23日对外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24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将重点落实好7个方面22项任务。

在提高税费优惠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通知提出,适当降低先进技术装备和资源品进口关税。聚焦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天然气管网和供水企业等领域,依法查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行业协会依托行政权力违规收费、金融机构不落实收费减免政策、天然气管网和供水企业不执行政府定价等行为。

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通知明确,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通知提出,制定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修订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货物、工程、服务款项。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有关服务业市场准入。

在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方面,通知提出,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5年底。

在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方面,通知明确,持续推进工业用地由出让为主向出让、租赁并重转变。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实行向下递减的地价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初期用地成本。

通知还围绕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激励企业内部挖潜作出相关部署。 据新华社

要点摘录

一、提高税费优惠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研究建立常态化涉企收费协同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涉企收费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涉企收费监管的法治化水平。

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开展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制度,完善小微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

■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扩大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范围。

■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

三、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持续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反垄断监管执法。

■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清理工作,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强化知识产权数据开放共享,新建一批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产品和工具。

■积极推进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修改工作。

■出台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从源头上减少排斥、限制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完善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积极推动数字证书(CA)全国互认,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加强常态化行政执法检查,创新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

四、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5年底。

■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扩容提质,针对重点群体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保障。

五、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

■持续推进工业用地由出让为主向出让、租赁并重转变。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化供应体系。

■指导地方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更新基准地价,进一步提升土地要素的支撑保障能力。

■推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大力推动支撑性电源建设投产,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好《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推动矿产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研究制定《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强化政策协同和工作合力,有力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和实体经济竞争力。

■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支持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完善仓储、运输、配送等设施,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支持引导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

■加快推进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力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促进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推动港口、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比例稳步提升。

七、激励企业内部挖潜

■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投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聚焦国家战略领域,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迭代创新。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构建基于场景的企业标准群。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业互联网平台贯标,以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提升生产、经营等环节数字化水平,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据新京报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