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每月1元起,最高享600万保障?短期健康险再迎监管

记者实测:购买“每月1元起”保险被引导产品升级

“再次通知,您的健康保障已到达!不验证自动作废,点击×确认!”您是否也收到过这样莫名其妙的保险营销短信?互联网平台上,以“每月1元起”为噱头进行保险产品营销的直播、短视频广告也屡见不鲜。如此低廉的价格,如何起到风险来临时的保障作用,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营销套路?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针对短期健康险乱象,保险监管部门近日向保险公司连发两份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从产品设计、销售、理赔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经营,明确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等情况,不应使用“每月×元起”“保障高至×万”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1元起”医疗险免赔额高至7万元

投保后频繁收到营销电话

以低保费吸引消费者投保,进而引导客户保障“升级”的行为,在保险业内被称为“魔方业务”,这类营销手段在短期健康险销售中较为突出。华商报记者了解到,互联网平台上,以“1元保费”“600万保额”为噱头大肆宣传揽客,投保后引导消费者进行保单升级的现象仍存在。

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一则“众×保险”广告视频以“每月仅需1元起就有最高600万元医疗保障”为卖点进行宣传,记者点击视频页面的投保链接,以2.23元/月的价格投保了一份普惠版医疗保险。付款完毕后,紧接着跳出一个升级页面,列出了普惠版与升级版的区别,其中赔付比例由40%升至责任内100%,一般医疗免赔额由7万元降至8000元,一行小字显示保费也升至111.6元/月。投保之后一周内,记者多次收到该保险机构发来的短信及电话,以进行“完善保障”为由引导进行保险产品升级,话术包括“您投保的时候是点错了还是没有看到啊,有个升级您没有选”等,着重介绍了免赔额及赔付比例的变化,并未主动告知保费也将“升级”;以“二类保障”为由引导进行重疾险投保,让记者深感不胜其扰。

保险从业人士李先生对记者表示,除保障范围外,免赔额和赔付比例也是医疗险产品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能否理赔、理赔多少。所谓免赔额是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的额度,通常是经社保报销后需要被保险人自付的部分,只有超过免赔额的部分才能按比例进行理赔。

记者注意到,这份号称“每月1元起”的医疗保险免赔额高达4万-7万元,赔付比例仅为10%-40%。除此之外,投保过程中健康告知环节也不够明晰,仅有“上述健康告知内容全部为‘否’”点击按钮,并没有设置部分健康情况不符合健康告知要求,进入智能或人工核保环节。李先生表示,仅从免赔额来看,百万医疗险一般医疗免赔额多为1万元,而这份“每月1元起”医疗险产品设置了如此高的免赔额,很难触发理赔,保障功能很弱。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互联网平台上部分保险公司以“首月0元”“首月1元”进行虚假宣传,实际上是将全年保费平摊到后11个月,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多家保险机构受到监管处罚。在大量投诉并被监管叫停后,以“低保费、高免赔”产品引流获客继而进行产品营销,成为短期健康险销售中的另一套路。

保费“每月×元起”属不当宣传 监管部门多次纠偏

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深圳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通报指出,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等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此类业务存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业务经营管理粗放、费用问题极为突出等问题和风险。

“每月1元起”“最高600万元保额”这样的宣传形式是否适当?监管部门近期在《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中明确表示,在销售短期健康保险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缴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元”“每月×元起”“保障高至(最高)×万”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文件还要求,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完成单个产品投保流程后,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应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提升”等词汇,不当引导投保人进行新的投保或保全动作。

进行风险提示的同时,监管部门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同时,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是产品的重要保险责任,各保险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进行随意更改,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消费者做好提示工作,严禁销售误导。

记者观察到,结合互联网平台部分保险产品销售现状来看,在产品宣传和销售环节中,仍存诸多不当操作,由此可能造成消费者风险保障缺失、为后期理赔埋下隐患,同时也会透支消费者对保险品牌的信任度,甚至对保险行业口碑造成不良影响。 华商报记者 刘方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