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兴平有个“刘公馆”

在兴平县城的南街村,有一座当地人熟知的“刘公馆”,外表看起来是普通关中民居,进门却别有洞天。三楼小楼和院子摆满了从明清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万件民俗物品,这些都是房屋主人刘红军20多年来的收藏。大到石门墩、拴马桩,小到煤油灯、怀表,处处讲述着属于关中人的乡村民俗记忆。

“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有着中国人共通的乡愁记忆,我收藏这些老物件,就是为了守住这份关中民俗的根。”刘红军说。

日前,华商报记者驱车来到兴平市南街村,地方虽然偏僻但当地村民都很熟悉,称刘红军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家。“自从守着这些老物件,我很少出远门,主要担心外地朋友来参观时进不了门。”走进兼做民俗文化收藏工作室的刘红军家,院内大大小小的石雕老物件在盆栽掩映下别具韵味。四间三层的民房内,木雕、石雕、砖雕、字画以及和反映关中百姓生活文化的民俗器物被分门别类收藏。琳琅满目的老物件让人仿佛置身贮存记忆的时间长廊。

据刘红军介绍,这上万件物品是他用20多年积攒的,有石门墩、拴马桩、上马石、牛槽、石窝窝等石器,也有老椅子、箱子、柜子、木雕等木器,还有陶盆、瓷碗、瓦罐、自行车等生活用品,经常有兴平和外地朋友来参观,他把这当成学习交流的机会,“大家在这里能重新唤起童年记忆,了解关中民俗传统,我觉得很值得。”

“‘刘公馆’是我以前开旅馆时用的招牌,后来大家叫习惯了,就把工作室也叫刘公馆。”刘红军笑着说,自己从小喜欢陕西民俗文化,过去做过买卖开过旅店,三十多岁时无意间看到一对石头狮子,特别喜欢,觉得这才是自己毕生应该追求的事业,从此踏上了民俗收藏之路,“也看走眼过,也冲动过,前后投入了几十万元。”刘红军表示,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最吸引他的就是这些文化,“越是接触,就越想了解更多,一开始是石雕,视野逐渐开阔后,木器、瓷器以及其他收藏领域,也成了我收藏的重要方向。”

刘红军始终坚信,收藏民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自然有了精神方面的价值追求,就会去怀旧、去关注传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对于未来的规划,刘红军最大的苦恼就是地方太小,“我希望以后能开一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这些藏品展示给更多的人,把民俗记忆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西的民俗文化。” 华商报记者 王斌 文/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