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将审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等

拟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或其他无障碍设施

2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通报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法律草案的有关情况,通报近期法律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4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审议反间谍法修订草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等。

反间谍法修订草案将三审 完善关于网络间谍行为的规定

反间谍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

臧铁伟介绍,2022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和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反间谍法修订草案分别进行了审议。会后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12人提出的201条意见。根据各方面意见,反间谍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拟作两点主要修改:

一是完善关于网络间谍行为的规定,针对信息网络的特点,明确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等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的网络攻击、侵入、干扰、控制、破坏等活动,属于间谍行为。

二是平衡赋权与限权,增加救济程序,规定经采取相关措施,涉及间谍行为的网络安全风险或者信息内容已经消除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作出恢复传输和相关服务的决定。

反间谍法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现行反间谍法前身是1993年制定的国家安全法,主要规定的是国家安全机关履行的职责,特别是反间谍方面的职责。2014年,在原国家安全法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反间谍法。

“当前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臧铁伟指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修订反间谍法,是新形势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加强反间谍斗争的需要,是推动反渗透、反颠覆、反窃密斗争,确保国家安全的有力法治保障。

“反间谍法是我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间谍法修订草案审议和修改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行反间谍法实施中存在的‘间谍行为’范围较窄、安全防范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赋权不足等重点难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立足我国反间谍工作实践,做好相关法律衔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反间谍法律制度。”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将二审 拟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

臧铁伟介绍,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之后的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534人提出的1040条意见。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专门发函向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制定该法对于保护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各方面意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作如下五点主要修改:

一是完善本法立法目的,突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本定位是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同时惠及其他人。

二是进一步明确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有关单位及其职能。

三是增加关于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的规定。

四是增加“保障措施”一章,充实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保障内容。

五是做好与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完善相关规定。

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十分重视对老年人的保障,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一是在立法目的中突出对老年人的保护,进一步明确立法目的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重视老年人组织和老年人的参与,规定国家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邀请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等组织以及残疾人、老年人代表,参加意见征询和体验试用等活动。三是残疾人、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给予适当补贴。四是规定无障碍停车位优先供肢体残疾人使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也可以使用。五是强调与残疾人、老年人等相关的服务机构应当配备无障碍设备,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无障碍服务。

臧铁伟表示,草案也高度重视科技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国家鼓励和支持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远程实时无障碍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经费支持、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支持无障碍设施、信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 综合央视、中新网等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