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 创一年来最快增速

有活力!

消费、投资增速均超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增3.8%

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要通缩?

一季度CPI涨幅回落

但市场供求基本稳定态势没变

当前及下阶段都无通缩风险

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同比名义增长5.1%,实际增长3.8%。伴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季度关键数据出炉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单?记者对关键数据进行了梳理。

GDP同比增长4.5%:经济企稳回升

“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

今年以来,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呈现出积极势头,为全球增长注入有益增量。”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说。

付凌晖表示,考虑到去年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比一季度明显加快;随着基数升高,三、四季度增速会有所回落。但总体看,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

消费总额超11万亿元:整体恢复向好

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上年四季度为下降1.7%。

“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付凌晖表示,随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尤其服务性消费改善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CPI同比上涨1.3%: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国内物价持续平稳运行。

稳物价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CPI涨幅有所回落,但市场供求保持基本稳定态势。一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和1至2月份持平。

“展望全年,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应充裕,产销衔接畅通,市场秩序良好,经济整体回升态势也将在物价上逐步显现,预计物价总水平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据新华社

是否有通缩风险?

国家统计局给出明确答案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在4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中国经济有没有通缩风险?”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答:“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付凌晖分析指出,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确实也要看到,今年以来一季度CPI的涨幅在回落。为什么回落?主要受一些阶段性因素影响。

首先是季节性因素。今年春节在1月份,春节后随着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一般都有回落。二是部分食品价格走低。随着天气转暖,鲜菜上市量增加比较多,环比和同比价格都出现了下降。还有猪肉价格,今年生猪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减少,价格有所下行,这些都带动CPI回落。其他因素还包括能源价格回落、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

尽管CPI价格有所回落,但要看到市场供求基本稳定态势没有变化。如果看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核心CPI,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8%,和1-2月份持平,较去年四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从服务价格看,一季度同比上涨0.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从更广义的价格水平看,CPI主要是衡量居民消费领域价格变化,如果看经济运行价格变化,还要看GDP缩减指数,今年一季度也是小幅上涨,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升。综合这些情况判断,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