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毕诗成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北京四川等地有高校对社会开放 西安高校是否恢复对社会开放?

记者走访西安7所高校 6所不对外开放 1所只对校友开放

近期,关于高校是否恢复向社会开放引发热议,有市民表示,疫情之前不少大学都对外开放,可以在节假日或下班后前往体育馆或图书馆,为生活充电。如今,疫情已经过去,西安的各高校是什么情况呢?

4月15日,华商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西安多所大学,走访的7所学校中,6所不对外开放,1所可持校友卡进入,入校的办事人员可以通过登记或联系校方进校。

>>记者走访

7所高校中6所不对外开放

1所可持校友卡进入

西北大学:学生和教职工可随意出入,外来办事人员和车辆需要登记或查看证件

4月15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北门外,看到学生、教职工陆陆续续进出学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只开了东门,从去年疫情结束开始,西门、北门、东门都已开放,学生和教职工可随意出入,外来办事人员和车辆需要登记或查看证件。

陕西师范大学:外来人员不允许入校

4月15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外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学校北门东侧查看校园卡。工作人员说,学生和教职工进出学校出示证件即可,学校的北门、新东门、校医院均可通行,老东门暂未开启。外来人员不允许入校。

西安邮电大学:校外人员需要登记

4月15日上午10时许,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北门外,多名学生通过人脸识别闸机进出学校。门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疫情开始学校录入了所有人的面部信息,校内人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随意进出校园,校外人员需要登记。目前,学校的两个大门都可供学生和教职工通行。

西北政法大学:校外人员尚不能随意进校,校内人员通过3种方式入校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向北的大门有2个,4月15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西边的行人出入口。校门上放着一个扩音器,要求校内人员进出时出示证件。工作人员说,进出都会查验身份,有3种方式,分别是学生证、“我在校园”的软件和饭卡,任意一种即可。目前校外人员尚不能随意进校。

西北工业大学:目前不对外开放,正常进校办事需要登记或联系校方

下午2时,记者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疫情结束后已经允许学生、教职工、家属正常出入,随时刷脸即可。目前不对外开放,工作人员会询问想要进校的校外人员,正常进校办事需要登记或联系校方。

西安交通大学:允许校友持校友卡进入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允许校友持校友卡进入学校,校外人员需要老师对接或报备方可进入。4月15日下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年后在校门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目前学生和教职工无需出示证件,通过人脸识别可随时通过南门、东南门、西南门、北门出入。

西安理工大学:进校办事的校外人员需登记或出示相关证明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工作人员说,目前只允许校内人员进出,但是,学校自疫情前就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疫情期间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两个大门已正常开放,疫情结束后,不再需要核酸等证明,校内人员可以随时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校。校外人员不允许随意进入,进校办事的校外人员需要登记或出示相关证明方可进入。

>>市民热议

大学校园到底该不该对外开放?

据了解,目前,四川、北京等地已有部分高校对社会开放,对于高校资源对社会开放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西安市民,了解他们的观点。

24岁的市民小商说,在他看来,大学本就是要与社会相联系的。封闭校园一方面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另外一方面对于社会上想要去了解大学生活的部分高中生也会有影响。据他了解,疫情之前,北京大学每年都会有校园开放,全国各地很多家长都愿意带孩子进校参观。对家长而言既可以增加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助益,让孩子提前去见识,去认识这种更好的读书氛围,去见更好的校园环境。

50岁的市民彭先生说,学校的设施应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体育场、游泳馆等场所对外开放是常态。但是就目前可能还存在流感的情况来看,不对外开放也是件好事,但是高校的硬件、教育等资源,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精神提升的作用。

30岁的市民姜女士说,据她了解,曾经国家有要求,公办院校资源要对外开放而私立院校不对外,但是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一点,大学对外开放,到底共享的是什么资源?对于校外学生来说,自习室可以提供良好的场地和氛围,对于周边的居民来说,可以在校内遛弯、跑步、打球,甚至还有市民有紧急需求,想在校内的银行处理事务,是否可以共享由校方决定,但大学的确是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场所,如果对外开放,对于校外学生和普通市民来说,能够提供一些便利。

25岁的市民刘女士说,很多学校在特殊节点有开放日,这对学生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氛围有帮助。而且,她疫情前去外地旅游时,经常会专门安排去当地大学的行程,能够体验到的不只是一流院校的学术氛围,更有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至于学校的体育馆、图书馆等,她认为可以理解其不对外开放。“之前在学校的感受就很明显,尤其是体育馆,学校的资源本就比较紧张,白天体育馆要用来上体育课,因此很多学生下午一下课就跑去体育馆占位置抢场地。而且现在提倡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在家附近建起来,还可以免费预约,而且很多单位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地,所以,没必要非要求高校对外开放共享资源。”

>>专家看法

高校对社会开放需以机制解学校之忧

华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熊炳奇认为,我国公办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等资源,不仅仅属于高校,也属于全社会。尤其是体育场馆资源,不但可以让这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使用,也可树立高校服务社会、向社会开放的形象。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了系列文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

对高校的调查显示,阻碍高校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开放会带来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校本来的资源也有限,开放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有不少师生就反对校园向社会开放,还有高校曾出现本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抢场地的问题;开放资源会带来场馆管理与维护问题,如何收费存在争议,有学生质疑学校把学校场馆开放给社区居民,利用场馆收费,而不让本校学生使用。为此,要让高校体育场馆真正实现开放与共享,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

熊丙奇说,舆论普遍认为,所有高校都必须开放,尤其是公办高校,属于国家公共教育资源,没有理由不向社会开放。但这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如有的高校,办学资源本身就特别紧张,校园局促,满足学校教学要求都难,要求这些学校开放,是勉为其难。而有的高校地处郊区,周围社区居民本就很少,这些高校开放就没有太大压力。因此,高校开放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而应该广泛听取学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因校制宜作出科学决策。

熊丙奇认为,高校向社会开放,是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但如果把开放的任务交给高校,就可能出现高校应付对待的问题,很难长期维持。有的学校在宣布开放之初做得不错,但随后就逐渐收紧。因为开放必然会增加校园不安全因素,也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既加大学校开放力度,又不增加学校负担,让整个开放有序推进的方式,不妨引入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把社区中所有可供开放的资源,包括大中小学的场馆资源,都整合起来,建立开放的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资源菜单”,负责开放资源的统筹运行。所有居民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办理入校以及进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场地的证件,而平台则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开放场馆的管理、维护,这样就建立起大学校园开放、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也提高了专业服务水平。由此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知易行难”这一难题。 华商报记者 石铮 文/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