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京东打响“双11”第一枪

各大平台玩法眼花缭乱 消费者能否吃得消?

  距离“双11”还有一段时间,近日华商报记者从京东、阿里、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了解到,电商已先后公布今年“双11”活动。

  有专家表示,双11大战一触即发,反映出电商对人气和流量的渴求。“金九银十”电商趁热打铁、提前行动、扶持中小企业和商家,有助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点燃消费热情。

  缩短预售期、增加种草期

  多家平台调整销售节奏及策略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早在9月初,多家电商平台就已公布了“双11”的打法。种种迹象表明,电商早已提前行动、跑马圈地。

  记者从京东方面了解到,9月7日,京东面向商家召开了2022京东零售11.11商家大会,这也是全电商行业今年第一场事关“双11”的发布会。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营销与商业化中心负责人邵京平介绍了今年京东11.11的营销升级举措。具体来说,京东新增了种草期,从10月份开启种草期,10月下旬进入预售预热期,今年开门红28小时将上线分时段玩法。在内容运营上新增了短视频排位赛、店播达播排位赛。

  9月8日,阿里公布了2022天猫“双11”时间表。唯品会“11.11特卖狂欢节”将于10月20日晚八点正式启动。10月20日至11月14日,超级品类盛典、超级品牌盛典、超级大牌日和会员日等优惠活动将轮番上线。平台与品牌叠加让利,海量爆款以超值价放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记者注意到,今年部分平台逐渐把关注点放在扶持商家上。比如,京东称,将在双11期间加大扶持力度,继续为商家降本增效。今年的主要战略是“招募新商家、建立新机制、推出新服务、开启新增长”,帮助更多中小微商家在京东开店。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对华商报记者分析,电商提前行动、陆续开启活动报名渠道,头部电商平台在针对商家扶持政策和补贴方面纷纷下本、展开争夺战,赋能商家持续增长,不少商家也摩拳擦掌。从今年京东先打响第一枪可以看出,行业格局或许已经悄然生变。

  “由于技术和生产效率提升,目前很多行业不缺商品供应,需要货找人。”西安财经评论人士金山认为,线上加线下全渠道运营可以加速融入数字经济时代,而电商扶持中小企业和商家,有助于提前完善供应、点燃消费热情。但面对平台让人眼花缭乱的玩法,消费者能否接受、能否吃得消,才是关键。

  10亿网民8亿人网购

  电商用户见顶 需要精耕细作

  几年前已是10亿网民8亿人网购。9月27日,华商报记者查询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现,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占网民整体81.6%。1980-1995年间出生的“80-90后”网民群体网购使用率最高,达93%。华商报记者查询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看到,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络购物成为疫情下驱动消费的重要支撑。

  “电商用户见顶,需要精耕细作。”陈礼腾表示,从2009年开始,双11便成为电商大促的代名词。由于行业认知加深,以及疫情的影响,视频、直播电商平台的崛起,全行业共参与双11,电商平台百花齐放。从此前电商公布的财报里就能看出,跟以往不同,有的电商并未公布用户规模。由此可见电商已从注重用户数量转移到注重质量上。数字零售电商市场已进入存量时期,告别内“卷”增长率的时代,转而纷纷寻求如何高质量增长,用“长期主义”吸引用户。

  “电商更加务实,开始精耕细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郝渊晓分析,从电商相关营销策略可以看出在提前准备、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未来可进一步激发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能力,培育消费主体。  华商报记者 汤晓燕 黄涛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