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经济 > 正文

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提升厂区人工作业安全水平,运行效率跨越式发展……

“智慧工厂”破局数字化转型 传统工厂装上“聪明大脑”

奋斗陕西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新时代追赶超越

随着数字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工厂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

近年来,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陕投集团、陕建集团等陕西重点企业率先进行了智能化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

让厂区“变身”智能工厂

AI行为识别、智能巡检“打卡”、APC先进控制实现效益提升与节能降耗……这些“高大上”的新技术,是延长石油集团所属延安石油化工厂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展示出的新成果。近日,延安石油化工厂获得“延安市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称号,是延安市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之一。

“我们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平台+App’新型业务架构模式,建成视频流、数据流、信息流互联互通的‘全厂一张网’,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管理体系,使全厂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该厂办公室副主任高鹏飞介绍。

作为化工企业,生产过程控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硬指标。自智能工厂建设投用,该厂APC(重整)装置收率同比提高0.2%以上,APC(气分)装置收率同比提高0.19%。

“收率提高0.2个百分点,看似普通的数据却证明了人工操作与智能控制的巨大差距。”高鹏飞介绍说,传统的人工操作靠的是操作参数和经验,而智能控制依靠的是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智能算法”,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智慧电厂多场景应用

巡检作业更加安全智能化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十四五”对能源体系的规划发展,智慧电厂的建设已成为发电厂发展的新趋势,是向未来能源发展的革命和创新。

陕投集团所属陕西商洛发电有限公司积极落实“数字陕投、智慧陕投”建设的要求,加速推进智慧电厂研究和应用,构建覆盖企业全层级、全业务、全过程的智慧管控平台,打造“智能、协同、融合、安全、柔性”的智慧电厂生态体系,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今年7月,商洛发电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使用,该项目深度融合5G网络与机器人巡检应用,对生产区域生产设备、仪表仪器等设备,实现多类型、多场景的数据采集、监测、分析、预警、报告,并可代替人工进行危险区域的检查,实现巡检作业安全智能化、高效数字化、管理精细化转型的目标。

目前,商洛发电人员定位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已完成生产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通过全厂覆盖的人员定位基站以及现场人员所佩戴的定位标签,从而对厂内人员进行有效的活动轨迹管控,实现对整个生产区实时安全监控。

垃圾变“绿电”

年发电量可达4.256亿度

智慧化的运用不仅极大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福利。西安市灞桥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PPP项目,是陕建集团首个投资、建造、运营的一体化低碳民生项目。该项目为无害化、智能化处理生活垃圾提供了标本。

“目前,项目处于初期运营阶段,一条焚烧线已开启,用电达到‘自发自用’的状态。全线正常运营后,年发电量可达4.256亿度,将‘绿电’输入千家万户,可节约标准煤约9.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23万吨,减排渗滤液21.8万吨,预计全年实现减少垃圾填埋量85%以上。”陕建七建集团新能源运营事业部经理李靖杰说。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每天就可以“吃掉”近3000吨的生活垃圾。原本需要填埋处理、堆积如山的垃圾变成人们生产生活的电能,还实现了对炉渣、飞灰、电能、热能、中水等大部分垃圾焚烧后产物的“二次采矿”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局,并且创造经济效益,有“一举三得”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垃圾仓全部采用负压状态的操作来控制臭气外溢。同时,项目的烟气监测系统与当地环保部门在线联网,各项排放参数在园区的LED显示屏实时公布。

“智慧矿区”聚焦“智能添绿”

实现矿山资源综合利用

5G智慧化工厂投入使用、西部首个5G特种机器人生产线建成投产……精准把握5G脉搏,在传统建材产业向智能制造融合的赛道转换上,陕煤生态水泥公司用实际行动跑出“加速度”。

“智慧矿区”聚焦“智能添绿”。以所属富平公司为先行试点举例,在已经投入使用的智慧化工厂里,以及矿山上的智慧化调度大厅中,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智慧化管理模式不断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颗粒物、氮氧化物的实时排放值,三维动画形式直观展现厂区生产经营、安全环保、专家系统、数字矿山等六大板块的实时数据,还能够运用“专家系统”精准测算生产投入、节能减排降耗指标,从而缩减人工成本,达到高效管控。

数字化矿山系统则主要实现从矿山资源储量、石灰石品位分布、采矿计划与搭配、卡车调度、安全环保等全流程的管理,实现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安全稳定生产,使废渣量减少40%,粉尘减少50%以上。 华商报记者 张秋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