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47期

璧环 瑗玦…… 礼葬 装饰 陈设……

玉器在古代不仅是财富、权力的象征,常被用于装饰,也是祭祀天地,沟通鬼神的“通灵之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融华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典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道德追求为一体的玉文化。

十三朝古都西安留下了哪些精美的玉器?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邀请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部长田继伟作为主讲嘉宾,对西安博物院《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讲解,吸引了126.6万人次网友观看。

展厅陈列了100余件组玉器,这些玉器几乎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阶段,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等不同的门类,反映了西安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

(部分文物照片由西安博物院提供)

最久远:

仰韶文化时期的玉璧、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琮玉刀

田继伟介绍,玉文化起源于非常原始的时期,至少能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

西安博物院馆藏最早的玉器,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街道办出土的一块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璧。早期的玉璧打孔不是很“精准”,整体加工水平相对较低,显得稚拙、朴素,甚至有些让人觉得就像小孩子的手工作品,但这恰恰是早期人类加工能力在雏形阶段的一个产物。

年代再晚一些的,有1987年在雁塔区山门口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和玉璧一样同属于礼器。

展厅内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孔玉刀。三个孔打得不是一条直线,有高有低,孔径也是不一样的,证明所用的工具不是“标准尺寸”,但刃部打磨非常精细,可见早期石器加工中的细节技术也移植在玉器加工上。

同为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有一件玉笄[jī],出土于泾河和渭河之间的米家崖村。和三孔玉刀陈列在一起的,还有同属龙山文化时期的玉斧、玉铲。

最相像:

璧、瑗、环、玦的区别和不同功能

礼玉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的玉器。这些器物被赋予特殊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藏礼于器”。

田继伟介绍,在众多礼器中,最知名的便是天子为礼祭天地四方所使用的“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将玉器的颜色和造型相结合,并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种礼器。

六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璧。古人认为天是圆的、青色的,故用苍璧祭天。其使用历史之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展厅内陈列的蒲纹璧、谷纹璧和青玉璧,是汉代玉璧的典型形制。

《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即玉璧为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边宽孔小。中间的孔叫做“好”,周边的实体部分称为“肉”。根据说文解字和一些古籍的说法,如果好(孔)小肉(边)大,就是璧;如果好肉相间差不多等距,那就是环;如果好大肉小,那就是瑗[yuàn];如果有窄窄的一道裂缝(缺口),那就是玦[jué]。

它们有着不同的用途。比如,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玉环寓意修好、和好;玉玦表示决断、决绝。古代帝王常用环与玦来表示对放逐的罪臣召还或永不召还。而近侍、重要的大臣、封君和天子之间,在参加重要活动时,可以手持瑗来引领,以避免因身体直接接触而不合乎礼制。

最特别:

保护死者的“九窍塞”和玉衣

田继伟介绍,《淮南子》和《说文解字》都说玉器有防腐效果,所以早期玉器也作为葬玉来使用以保护死者的尸身,求神灵保护其灵魂。专门制作用于敛尸、随葬的玉器称为葬玉。两汉时期是葬玉发展的高峰期。

展厅内展陈的葬玉有玉猪握、蝉形的玉琀、玉眼罩等。汉代完整的葬玉组合包括玉覆面、玉握、九窍塞、玉璧等。在敛葬时,死者面上覆盖缀有眼盖等玉片的黑绸“瞑目”,口中含有象征轮回再生的玉蝉,双手握着代表财富的玉猪,眼、耳、鼻等填塞封闭孔窍的玉塞,身上身下覆盖敛尸用的玉璧,躺于镶嵌玉饰的漆棺之内,葬入墓中。

人们还把玉器打磨得非常精致,用小玉片把去世的人全身包裹起来。金缕玉衣多的有几千片,少的也有一千多片。帝王下葬会用金缕玉衣,如果是封王了的就用银缕玉衣。此外还有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

最复杂:

一套玉组佩,多达数十件

田继伟介绍,中国古代的玉器绝大多数属于装饰品,饰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盛行不衰,大体可分为冠饰、发饰、项饰、身饰、腕饰、腰饰和嵌饰。两周时期,随着“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深入,佩玉之风日盛,玉的造型和纹饰也多样化。

周代贵族的佩玉是以玉璜、玉管和玉珠等串联在一起的,身份愈高,璜数愈多,玉佩愈长,迈步愈不方便,行走也愈迟缓。《礼记·玉藻》甚至还对行走时玉佩所发的“玉声”提出了要求:诸玉件因自击而锵鸣时,尚须合乎音律,形成和声,且须在不同的步伐下与不同的乐曲相谐。

展厅内展陈有一套西汉时期的玉组佩。这套玉组佩最上面的圆形玉器,“好”和“肉”之间大概是1:1的状态,所以应称为玉环。下边自下而上是两个玉觽、两个玉璜与两个玉舞人,上面是一个握手,再上面就是非常漂亮的云纹玉环,加上神秘的音乐舞蹈图案,有这一套玉组佩在身上,身份等级自然不用说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戴这样的玉佩呢?如果是春秋战国时期,像一些小国的国君,戴这个是没问题的,他们甚至戴得比这个更繁复。比如在韩城梁带村发现的组佩,其中的玉璜横向的还有三根以上的,一组共计40多件将近一米长,极其繁复。璜的数量通常为2到8之间取偶数的多一些,但也有取奇数的。若超过8个,可能是礼崩乐坏了,也可能是地方国君已经坐大了——我有财力,想多少就佩戴多少。

组佩当中的玉环有什么功能呢?田继伟介绍,有些帝王在行动时需要人搀扶,比如从高台阶下去,身边的近侍就手持着玉环(也可以是玉瑗),帝王手也一拿,与近侍一块步下台阶。

早期的玉饰是挂在脖子上的,后来太重了没办法挂脖子就佩在腰上,做一个钩,钩住以后垂下去,成为衣服的重要配饰。

田继伟说:“我们老说‘君子比德与玉’,中国人赋予玉器的精神内涵很丰富,见诸于古籍的玉德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学说。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玉有十一德之说。但不管多少德,实际上就是把人间最美好的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东西赋予给它了。今人戴玉,很多人看重的是经济价值。实际上玉之高洁、玉之温润、玉之纯净、玉之坚硬,都是品质的体现。一些人戴了个大玉镯子展示有钱,但实际上这不是佩玉的目的。”

最亮眼:

玉带、玉带钩和斋戒牌

从隋唐到清代,值得特别介绍的是玉带、玉带钩和斋戒牌。

玉带由鞓[tīng]、带銙、铊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它是佩戴人官阶高低及富贵的象征,是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们专用的装饰品。唐代有严格的用銙制度,以玉銙为最贵,只有皇帝、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佩戴的銙数从7到13不等,等级越高銙数越多。

鞓是腰带的带身;带銙是玉带主体,镶金缝于丝带之上,或背面钻隧孔,缝于带上,形状一般为方、圆首方或半圆;铊尾又称“带首”“扣柄”,圆首矩形,铊尾纹饰最时尚的是浅浮雕伎乐舞;带扣为玦形,玦口嵌扣针。

玉带钩是古人束腰、钩挂衣领或随身小饰品的用具,也有的与佩饰成组使用。新石器时代玉带钩就已出现,春秋战国至汉代最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玉带钩数量明显减少。明清两代,带钩制作回升,数量激增,但此时的玉带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主要作为官宦贵族、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

到了明清时出现了斋戒牌,沐浴斋戒,敬畏鬼神。清代参与祭祀活动的人员佩戴于胸前的牌式小器物,大小约4至9厘米。有警示官员要“警惕言行”的作用,其正面是汉文“斋戒”,背面则是满文。大规模的祭祀或者盛典都要进行斋戒。

古代女子装饰用玉器在展厅内也有精美实物展示。比如在兴庆宫遗址出土的唐代玉花簪头,和一件征集的明代“喜上眉梢”玉簪首。“在唐人看来,玉器比金银更加珍贵。一副双股玉钗几乎相当于一个二十口之家七年的生活费,一副玉带銙约相当于三五百人一年的总收入。”

最精致:

陈设玉中定格的“小世界”

展厅内的陈设玉,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各个时代都有。

田继伟介绍,陈设玉器多为人物、动物或植物的圆雕造型,商周至秦汉的玉鸟、玉伏兽、玉兔、玉马等都属此类。另有杯、碗、盘、壶等,既是实用器又是室内陈设的艺术品。唐代以后,陈设玉的数量逐渐增多,许多鸟兽花卉作品,造型新颖别致,工艺精湛,既生动传神,又艳丽自然。而明清时期是陈设玉器最为繁荣的时期,各种雕琢精美、玉质上乘的生活用品、陈设艺术品层出不穷。

一组鸿雁形象的玉饰,每个长径约3.5厘米、宽径约2.5厘米。它们有的在用嘴在整理羽毛,有的抬起头来张望,有的一边走一边扇动翅膀,有的在振翅高飞。“这应该是对于水草丰茂地方鸟禽的整体刻画,它完全是装饰性的,活灵活现体现了鸟儿的状态。”这组鸿雁玉饰是从长安区韦曲征集来的,其雕工精巧,可能是为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留恋或对家乡的思念。

和鸿雁玉饰的写实风格不同,一件汉代玉枕整体是小猪的造型,工艺上属汉代的写意加工技法“汉八刀”,寥寥几刀就可以勾勒出一个事物的神态,只取其意,不苛求细节的形。

一件明代梅花纹玉杯则非常繁复。“按理来说上面还可以有镶嵌的饰物,才能够进一步体现其奢华。但当时人们追求玉质本身的特点,要求它纯而又纯,不需要那么繁复艳丽。”

一件清代的三足玉蟾特别吸引人们的目光。“四条腿的蛤蟆好找,三条腿的就难找。这是有着很强烈的寓意的,代表着稀有和珍贵。其质地像是蓝田玉,纹理比较粗,但整体取形非常好看。”

镇馆之宝:

杜陵金口玉杯、秦高足玉杯

田继伟介绍,在汉宣帝杜陵遗址一次出土了三件玉杯,目前在展厅内展陈的有两件。

这些玉杯都是金口器,口沿中间的弦带和底托部位都用薄金板来包裹。金口器在汉代是服用玉屑求长生使用的杯子,具有特定用途。而且它是天子或重要贵族成员在大型祭祀过程中使用的,意思是祈求自己能延年益寿,祈求国运昌泰。

“它的口沿叫金口。古代讲究皇帝釦金,皇后釦银(釦的意思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口沿的器物)。这三只出土于杜陵附近,可见是宣帝御用。金玉满堂、金玉呈祥,金和玉两种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被放到一起了。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也是皇室生活品位的体现。”

“这些玉杯都是连底托带杯身整体一次成型的,从玉器加工角度来说十分难得。”田继伟介绍,“在全国玉杯排名前十名的肯定有这三件非常漂亮的汉代和田玉杯,以及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玉杯,它们都堪称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这件秦玉杯出土于阿房宫遗址车张村,造型为高足玉杯,杯身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整个玉杯杯身满是四方连续的云纹和柿蒂纹。其底托和器身是分开的,底托的造型很像豆,上面是一个直筒略收的造型。因为出土于阿房宫遗址,有人判断可能是秦始皇或者是其他非常重要的官员使用的。

田继伟介绍,在杜陵遗址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玉杯,还有玉舞人,目前因对外交流被借走外展了。从照片可以看到,两个玉舞人连着衣襟,裙子下摆颜色相对较暗,而非常明亮的一部分刚好在头部。玉器高10.5厘米,下宽7.8厘米,人物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头梳高髻,嘴角露出恬淡的微笑。左侧玉舞人双手提袖拢于腰部,右侧玉舞人左小臂向上伸直,右手摁于腰部,长袖弯曲下甩,表现了玉舞人舞蹈时的生动瞬间。“它是迄今发现的有明确出土记录、形体最大、等级最高,而且是唯一两件相连的俏色立体圆雕玉舞人,也是汉宣帝的御用之物。它是汉代宫廷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之舞’最生动的写照,也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妇女服饰以及舞蹈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实习记者 郭蓉/文 华商报记者 强军/图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