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贵金属持续下跌

多家银行收紧个人贵金属交易

  今年以来,贵金属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近日,工行官网发布“关于暂停账户黄金、账户白银业务开仓交易的通告”,一时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有多家银行进一步收紧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以此防范潜在交易风险。

  多家银行收紧个人贵金属业务

  日前,工商银行发布《关于我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调整的通告》,自7月8日收盘清算时起,上调部分合约标准交易保证金比例,差异化保证金同步调整。此外,自8月15日9时起,工商银行还将暂停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延期交收合约的开仓交易和代理个人黄金现货实盘合约的买入交易,但代理个人延期交收合约的平仓交易和代理个人黄金现货实盘合约的卖出交易不受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业务主要包括现货延期交收和现货实盘合约业务。其中,现货延期交收业务属于类期货业务存在杠杆,伴随着保证金制度和做空机制。目前大多数银行均是暂停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延期合约开仓交易和现货合约买入,不过,有个别银行选择关闭相关业务。

  据了解,自2020年11月以来,国内银行一直对风险较高的账户贵金属业务加强管控。先是有20多家银行陆续暂停了账户贵金属新户开户,后来存量客户的相关业务也迎来调整,限制措施包括调整风险等级、交易起点、持仓限额、暂停开仓交易、集中解约等。

  今年以来,工行、建行、交行、光大、华夏、兴业等银行又先后出台措施,进一步收紧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其实,近3年,银行的贵金属业务一直处在逐步收紧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先后已有20余家银行暂停账户贵金属相关业务新开户申请。

  交易风险增加

  调整或为应对潜在风险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近期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上升,为顺应市场形势变化、降低交易活动的潜在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银行对相关业务进行了调整。根据工行手机银行信息显示,7月16日工行人民币账户黄金中间价为370.09元,虽然今年跌幅仅0.52%,但相较3月420左右的高位,已下跌了13.50%。工行人民币账户白银中间价为4.054,年内已大跌14%。账户白银3月曾升至5.40左右的位置,最近四个月的跌幅已达到35%。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当周,COMEX黄金非商业净持仓已经降至145660张,创出近年来新低。另外,从黄金ETF持仓来看,截至7月12日,SPDR黄金ETF持仓较年内高点下降了85.21吨,至1021.53吨,为3月份以来最低水平。

  不仅是黄金,白银、铂金、钯金这些贵金属近期则出现更大程度的下跌。CO-MEX白银日前跌至18.6美元/盎司,较3月初27.5美元/盎司高位回落超过30%;10月交割的铂金也由前期高位累计下跌31%;9月交割的钯金于6月中旬跌至1765美元/盎司,较年内高点累计跌幅高达48%。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金银走势严重分化,黄金小幅下跌,而白银跌幅较大。在俄乌冲突引发的避险情绪退潮后,对俄能源制裁和供应短缺引发的高通胀问题愈演愈烈,迫使美联储一再加快紧缩节奏。在美联储渐进式推进紧缩政策落地过程中,通胀放缓幅度有限,令市场在经济“软着陆”和“硬着陆”之间左右摇摆。截至6月底,纽期金较一季度下跌6.91%,纽期银跌幅高达18.92%。同期人民币汇率以贬值为主,国内买盘力量伴随价格回落逐渐增强,内盘金银价格跌幅小于外盘,二季度分别下跌0.42%和9.76%。

  适当调整投资仓位

  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据了解,上海黄金交易所7月6日就已发布关于做好近期市场风险控制工作的通知,向其会员单位发出提示:近期受国际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市场风险明显加剧。请各会员单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细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7月加息或继续呈现出“利空落地”走势,且后期加息节奏也在放缓预期内,这对黄金来说不是坏事,因此美联储7月议息会议后黄金或存在反弹概率;不过站在中期角度来看,通胀见顶回落本身对黄金也不会呈现明显利多推动,伴随激进加息下的经济衰退预期,整体来看金价仍是反弹抛空的走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贵金属市场面临复杂环境,波动加大,行情可预测性下降,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带有杠杆的部分交易品种;金融机构收紧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也是向市场释放目前相关市场风险偏大信号。包括黄金在内的贵金属价格并非只涨不跌,不是一成不变的避险工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投资仓位,更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 华商报记者 李滨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