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红星

清明时节总是多雨

但有一群人

用舍生而取义的壮烈

为这片赤色大地

平添几分热血的豪气

他们也许平凡

但他们的事迹荡气回肠

他们已然故去

但他们的精神浩气长存

是什么给了他们

勘破生死为大义的勇气

我们无法等到他们的答案

唯有熠闪耀的红星

将他们心中的信念传说

四月四日,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拾英雄旧时事,遥寄哀思敬英豪。

草长春回,光景正好。年年清明,却总有密密细雨平添几分凉。一束花黄,满心敬佩,为烈士,为不灭的舍己为人之大义。

生命定格在1987年8月26日

25、22、21、19、18…

这是他们牺牲时的年龄

英烈精神一代代融入武警官兵血液中

“快!洪峰马上来了!我们得再快点!”“豁出命也要把他们救上来!”一步、两步、三步……武警陕西总队汉中支队镇巴中队七名官兵,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定格在1987年8月26日。

34年前的那天上午11时许,震耳的雷声响彻这座地处巴山深处的小城,特大暴雨倾泻而下,泾洋河水猛涨。代理副中队长刘忠义到河边察看雨情时,见河里有3个人站在一辆被洪水围困的四轮翻斗车上拼命向他招手呼救。他吹响紧急集合哨,带11名战士向河边冲去。

面对滚滚而来的洪流,战士们纷纷请战。“我们都是‘旱鸭子’,单个下河有危险,一块下。”刘忠义挑选了连顺海、吴林、康旭林、王福建、丁福明、柴万祥、夏金玉、赵峰8名个头高、身体素质好的战士,大家手拉着手下河,他自己是第一个下到激流中的。

从河岸到被困3名工人处约50米,他们9个人刚走10米多,水就到达胸部,越往前走水越深,水底是鹅卵石很难站稳,水面上还不时漂来木头、树枝、死狗、死羊等,稍不留心就会被撞倒。9位勇士就这样艰难地向前移动着,20米,10米,5米……眼看要接近3名被围困人员,河左岸的柳林沟里又冲出巨大的洪峰,伴着泥石流铺天盖地而来,刘忠义大喊“大家将手拉紧,挺住……”话还没说完,洪流像脱缰野马咆哮着扑向他们,9名勇士连同3名工人都被卷入激流之中。

稍微会游泳的刘忠义、柴万祥、丁福明见战友被冲散漂走,不顾个人安危顺洪流追赶抢救队友,但终因洪水过猛,体力耗尽被洪水吞没。

在岸边的群众和中队战士发现后,边呼救边顺河追赶救人。柴万祥、丁福明两名战士在离出事地约五百米处被群众搭救上岸,经抢救脱险,其他七名战士却不见了踪影。

武警战士被洪水冲走的消息很快传遍秦巴山区的沟沟岭岭,一支近千人的打捞队日夜战斗着。在离县城约六公里的陈家滩乡河中,刘忠义的遗体被群众打捞起来。在离县城约七十公里处打捞出夏金玉、王福建两名战士的遗体,其余四名战士的遗体之后也陆续打捞出来。

当年牺牲的战士均被评为烈士。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刘忠义也才25岁,任代理副中队长的他自入伍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牢印在心里,常被刘忠义照顾帮助的孤寡老人一见刘忠义就很开心;康旭林牺牲时21岁,曾多次圆满完成去外地执行逮捕、押解罪犯的任务;王福建牺牲时22岁,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中队的训练尖兵;连顺海牺牲时19岁,是中队的卫生员;牺牲时19岁的吴林在中队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牺牲时18岁的夏金玉乐观刻苦,战友给他起了个“拼命三郎”的外号;牺牲时18岁的赵峰,入伍后拼命练习,每次五公里他都给自己腿上绑上五公斤沙袋……就是这群平均年龄20岁的小伙子们,当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身为军人的担当与使命。

时光荏苒,34年的光阴,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七位烈士的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激励着中队每一名官兵。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通讯员 姜皓钒

生命定格在1958年9月

烈士杨拯陆——

她是杨虎城将军女儿

勘探石油时遇寒流牺牲

杨拯陆烈士是名扬中外的杨虎城将军之女,1936年3月1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她出生后不久,父亲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掀开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序幕。杨拯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父母,她是在外婆照料下长大的。

杨拯陆的大哥、大姐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影响下,杨拯陆参加了1949年暑期西安团市委举办的青年团训练班,光荣加入青年团。1954年7月,她写了篇题为《我要做一名祖国工业化的尖兵》的文章刊登在《陕西日报》上。

1955年,杨拯陆大学毕业了,她可以选择去北京,也可以选择留在西安,但她毅然选择了到新疆搞地质勘探。唯一的原因,是祖国需要在那里找到大油田。1955年5月15日晨,杨拯陆登上西去的列车。

上世纪50年代的新疆,条件异常艰苦。在茫茫戈壁上搞地质勘探,不仅要面对物质条件的极端粗陋,而且要经常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在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投入到了艰苦的工作中。

1957年底杨拯陆被任命为勘探队队长,组建106地质野外勘探队。新疆石油地质调查处给杨拯陆率领的106队下达了任务书,要求他们按设计完成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的详查工作。

1958年,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她带领十几名队员,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美丽地区,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详查,由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评价说:“在完成任务上,106队是最好的一个先进队。”

1958年9月25日早晨,完成任务的106地质勘探队准备从淖毛湖搬到上塘营地。杨拯陆在完成最后一个勘探点时遇寒流袭击,壮烈牺牲,人们找到她的遗体时,发现她俯卧在一道冰封雪盖的斜坡上,两臂前伸,十指深深地插在泥土里。在她的怀里,揣着一张新绘的地质图,上面有她新涂上去的识别地质情况的可靠颜色。那一年,她才22岁。和她一同遇难的,还有同队战友张广智。经上报到上级,杨拯陆被评为烈士。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生命定格在2002年7月4日

烈士李合合——

通知群众撤离路上被砖石掩埋

当时儿子离他只有几米…

又逢一年的清明节,子长籍革命烈士李合合已经牺牲19年了。李合合生于1958年,生前系子长市瓦窑堡镇芽坪村村委会副主任。每每提到父亲,子女们都十分缅怀,“脑海里总浮现父亲种种的好,到现在想起来依然难过。”

2002年7月4日凌晨,子长县(今子长市)遭遇有水文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袭击,最大洪峰流量4670立方米每秒。秀延河水位迅速上升,洪水漫出河床冲上两岸的街道和村庄。洪水所到之处,房屋被淹、桥梁被毁、道路被冲断,市政设施损坏严重,不计其数的货物、商品、家具甚至汽车被洪水卷走……洪灾导致子长县1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7月4日早上起来,李合合听说附近煤矿上有9名工人被洪水困在井下,情况危急。他当即和其他村干部跑到矿上参与救人。到中午时,因救援需要水泵抽水,李合合一个人又跑到两公里外的村里把水泵扛到矿上,随即又组织群众架线,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左右。

当时又下起倾盆大雨,村里很多房屋因暴雨成了危房,李合合便挨家挨户通知村民赶紧撤到安全区域,一直忙到夜里12点左右。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因地下被水冲出一个一米多深的水壕,李合合绊倒在水壕里,靠近山坡的窑洞后墙突然滑塌下来一批砖石,将44岁的李合合掩埋,不幸牺牲。

李合合和妻子育有三儿一女。他牺牲时,大儿子21岁,最小的女儿12岁,子女无一成家,妻子还身患疾病,大儿子李建军接替父亲挑起一家的生活重担。

4月1日,华商报记者联系到远在深圳打工的李建军,他说,父亲是个很好的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虽然洪灾过去快20年了,但现在想想还是后怕。当时,我爸作为村干部要去转移群众、抗洪救灾,我们也很担心他的安危。”李建军回忆称,自己当时跟着父亲一前一后走着,相隔也就几米。眼睁睁看着父亲被埋自己却无能为力。

“每次去祭扫,我都会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知道爷爷的英勇事迹,长大后做勇敢的人。”李建军说。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生命定格在1982年7月11日

烈士张华——

为救掏粪工牺牲

叶剑英元帅为他题词

『新一代的理想之歌』

1982年,大学生张华为了抢救掏粪工而牺牲,他的事迹感动了古城西安。

张华是黑龙江省虎林县人,197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进入大学后,张华用雷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关心集体,热爱人民的事业。

1982年7月11日,星期天,西安康复路南口行人车辆很多,许多个体户在这里设点营业。上午九点多钟,社员魏志德为了疏通公共厕所的粪道,下到三米多深的储粪池内被沼气熏倒,掉进粪池里。

正在路旁请裁缝师傅修改衣服的张华听到马路对面传来呼救声,扔下手中的军衣飞快地跑到粪池边,抓住正要下去救人的李师傅说:“你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说完,接过竹梯,迎着令人窒息的臭气下到粪池内,抓住魏志德,吃力地向池口喊到:“人还活着,快放绳子。”话音刚落,沼气把他也熏倒了,赶来的人们将他们送进医院抢救。然而,张华因中毒时间过长,他那颗年轻的心脏再也没有恢复跳动,牺牲时年仅24岁。

学校党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叶剑英元帅为他题词“新一代的理想之歌”,张华烈士骨灰安放于西安烈士陵园。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生命定格在2020年2月23日

烈士乔锦仁——

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28天

57岁民警不幸倒下

他叫乔锦仁,生前是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的一名民警,倒在工作岗位上时,他已经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28天。这一年,他57岁。

2020年1月26日,公安灞桥分局全员投入疫情防控工作。2月6日,灞桥区疫情防控服务点正式启用,急需抽调公安民警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乔锦仁第一个报名请战。大队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大,不想让他去,可他却坚决要求到一线。

从2月6日起,乔锦仁连续18天驻守在隔离服务点工作。期间,单位领导打电话想安排其他同志换下他,他却说:“我对这儿的工作熟悉了,换别的同志来还有一段熟悉过程。再说这儿危险也大,我在这里没问题。”

乔锦仁每天需要穿上隔离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协助工作人员做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等工作,他承担着三个街道办返城人员居家隔离的联络协助工作。每天高速出口的检查站都会将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送来,再由他协助联系社区出具证明将人接回。乔锦仁经常凌晨两三点爬起来接待人员,直到等社区来对接安排好这些人才能休息,还需做好信息核查与统计上报……

乔锦仁的领导赵广宏回忆说,他也打过电话要换老乔回来,但老乔坚决不同意,说自己对这里情况熟悉,活儿不累。但赵广宏知道,这是安慰同事们的话,休息不好咋能不伤身体呢!

2020年2月23日8时,与乔锦仁同在该点执勤的民警张勇勤从门口取了早餐回来,叫老乔一起吃饭时,发现他已没了呼吸,后来才知道是因突发心源性猝死。

2020年3月6日,乔锦仁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乔锦仁曾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7次、个人嘉奖12次,多次被西安市公安局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民警”和“技能标兵”。 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生命定格在2017年12月10日

烈士李国武——

他用双手去接坠楼女被砸身亡

女儿想爸爸时就看照片

43岁的李国武生前是西安金花赛高店的一名保安,2017年12月10日上午8时许,他在工作时间里用双手去接坠楼女子时被砸身亡。此事经华商报报道后,引发全国关注。

李国武的义举感动无数人。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李国武在面对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时,没有冷漠、没有退缩,而是尽一己之力做最大的努力,并发出向李国武学习的号召。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不断到李国武家中来送别他,看望家属,送来慰问和援助,表达哀思之情。

2017年12月15日,未央区政府正式授予李国武“未央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年12月28日,李国武被授予西安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并奖励30万元。

李国武生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当时妻子没有稳定工作,女儿仅有六岁,父母已年迈。西安市人社局主动上门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待遇赔付,西安市政府积极帮助解决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最大限度解除英雄家属的后顾之忧。随后,李国武被民政部评为烈士,2018年4月4日,其骨灰迁往烈士陵园。

华商报记者联系上李国武的哥哥李国斌,他说:“父母曾因为国武的事情,很长时间都没从悲痛中走出来,我和妹妹就尽可能多的陪伴父母,随着时间流逝,老人也想通了,认为国武做的是对的。”

“我和父母有时会一起回忆国武在时的情景。”李国斌说,弟媳妇也经常来看老人,今年10岁的侄女学习挺好,想爸爸时会拿出照片来看。“商场和保安协会逢年过节都会来家里看望,虽然国武已经过时多年了,但很多人还记着他。”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生命定格在2002年6月8日

烈士朱显发——

抗洪中义无反顾

舍己救人

被泥石流淹没……

“那天雨下得很急,他来来回回安排抗洪的事情,回家拿了把伞,穿了一双雨鞋,就走了,再也没回来。”卢清芳哭着告诉记者。

2002年6月8日,佛坪县岳坝镇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镇党委书记朱显发为了镇上希望小学竣工仪式正来回奔波。雨越下越大,朱显发匆匆收拾了东西,妻子卢清芳为他准备了雨伞、雨鞋、手电筒,他简单吃了两口饭就迅速召集镇干部安排抗洪事宜。

傍晚,他带领镇干部迅速将30多名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又和干部群众一起清理水沟、疏通水道。晚10时许,咆哮的山洪夹带着巨大山石奔泻而下,卷走河边的民房和商店,希望小学成了洪流中的一座孤岛。朱显发带领镇干部跳进齐腰深的水中组成人桥,将11名住校学生和11名教师一个个从被洪水围困的教学楼转移到地势较高的计划生育服务站。他们刚一离开学校,教学楼临河的半边楼就被洪水冲得无踪无影。

几分钟过后,离计划生育服务站10多米的村民王亚丽家中传来了“救命啊!”的呼喊声。朱显发站起来就想去救人,不料,就在他准备跳过排洪沟救人时,一股汹涌的泥石流将他完全淹没了。

次日凌晨5时多,镇干部在王亚丽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朱显发的遗体。49岁的朱显发就这样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据了解,朱显发扎根基层,在最偏远的岳坝镇勤勤恳恳工作已有31年。工作期间,心系群众,为民办事,一直为当地老百姓所称颂。在同事眼中,他是“工作狂”,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2002年新修的一座容纳300学生的希望小学,便是朱显发多方联系兴建的。

尽管对于家庭陪伴的时间有所缺少,但在儿女眼中,“爸爸一直是我们的骄傲”。时隔19年,妻子卢清芳仍这样说:“他是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我为他感到光荣、自豪。”

如今,兄妹两人都已成家,并且有了孩子。每到清明节就会回到老家去祭奠父亲,陪他说说话。“对亲人的思念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是越来越深。”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实习记者 董惠惠

生命定格在2019年3月23日

烈士张向博——

灭火时面包车冲来

他一把推开队友

自己却被撞飞

张向博1997年1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2014年9月,应征入伍到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新训结束后,被分配至杨凌示范区消防支队特勤中队。

2019年3月4日下午7时许,张向博随队参与G30连霍高速西宝段杨凌高速东出口车辆火灾扑救。就在他刚拿出水带时,后方一辆东风牌面包车在多名消防员灯光和消防车警灯、警笛警示下,未采取任何制动措施闯入警戒和救援区域,直接撞向正在实施灭火救援的主战消防车右后侧。在千钧一发时刻,张向博边向队友大声呼喊边一把推开身边正在负责供水的驾驶员刘攀,自己却因来不及闪避被撞飞十多米远。

事发后,张向博和其他伤员被紧急送医救治。经半个月全力抢救,2019年3月23日,张向博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2019年3月27日,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批准张向博为烈士。

4月1日,华商报记者联系到张向博的父亲张先生。50岁的他和老伴生活在宝鸡老家,平日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家里还有一个女儿。

张先生回忆说:“儿子一直很上进,从学校刚出来那会儿就想当消防员,第一年没通过,第二年过了。工作五年里总共才回过五次家。他很孝顺,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后都要汇款给宝鸡老家的奶奶。他也很懂事,一般有难处也不跟家里说。”

张先生说,儿子牺牲后的这两年,每到过节、周年、清明节,消防支队的领导和战友都会来家里看望,嘘寒问暖,还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去年夏天收麦子,消防员们都来家里帮忙干农活,“组织对我们很照顾也很关心,平时也会常打电话问候。” 华商报记者 佘欣

生命定格在2020年11月19日

烈士张周亮——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晕倒前一秒还在商量如何抓捕嫌疑人

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晕倒前一秒,还在商量如何抓捕嫌疑人。他是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大要案中队中队长张周亮,晕倒后就再没能醒来,年仅35岁。

刑警队同事陈平回忆,2020年11月18日上午,他和张周亮一起核查案件线索,中午没顾上吃饭,下午4点,他们又接到指令,说要配合河南警方到嫌疑人家中守候,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才回到办公室,正商量如何抓捕嫌疑时,张周亮突然晕倒……紧急送医抢救,因突发脑溢血,抢救到次日13时24分,不幸去世。

同事说:“张周亮对待工作有一股韧劲、狠劲,经常都是随叫随到。”

张周亮从警12年,经常冲在艰险复杂的重案现场,破获部省督办的重大命案30余起和大要案60余起,逮捕犯罪嫌疑人256人,追逃123人,是渭南公安侦查战线上的一把锋利尖刀。特别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张周亮因业务能力精湛、个人素质过硬被抽调到省公安厅扫黑办参加全省扫黑案件线索核查研判、审核督办等工作,在审核转批的线索中共查处案件54件、刑事拘留700人,为全省“扫黑除恶”工作增添了重大战果,陕西省公安厅专门发文予以通报表彰。

因成绩突出,张周亮先后被评为“全国挂牌扫黄打非案件办案有功个人”、市级“优秀公务员”“侦查破案标兵”“优秀民警”,荣获个人嘉奖两次。2020年1月被渭南市公安局评为“扫黑除恶”先进个人。

张周亮牺牲后,省市领导要求用心用情最大限度做好抚恤和善后工作。除了对张周亮家属慰问并送去慰问金外,临渭分局为家属向区政府申请解决其妻子就业问题,并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做好张周亮的工伤认定、遗属特别补助金、保险理赔等工作。 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生命定格在1999年4月

烈士王天奇——

林场灭火疏散群众耽误脱险时机

他被烈火包围……

1999年4月5日,清明节。下午1时20分,彬县(现为彬州市)公安消防中队指导员王天奇接到通讯员紧急报告:太峪乡马莲山林场幼林区发生火灾。王天奇迅速登上消防车,带领中队官兵急赴火场。当到达距县城20余公里的马连山林场时,漫山浓烟,火势顺着陡峭的山梁形成一条长约5公里的火蛇,从一个山头扑向另一个山头,威胁着太峪和永寿12万余亩的山林安全。

王天奇根据指挥部的命令,组织群众开辟防火隔离带,防止火势向相邻林场蔓延。下午4时许,火借风势猛然扑向开挖隔离带的群众。“大火过来了,快撤!快撤!”王天奇发现后立即和县领导组织群众撤离,大家纷纷跑向安全地带。王天奇边喊边查看有无遗漏的群众,自己却耽误了脱险时机,被迎面扑来的烈火包围。

王天奇被送往西京医院治疗,与死神和伤痛顽强搏斗了17个日夜后,不幸离世。1999年5月24日,公安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9月1日,被陕西省政府追授为“灭火勇士”的荣誉称号。

4月1日,华商报记者联系到王天奇的女儿王文卓。她说,从小父亲不在了,妈妈一个人拉扯自己长大很不容易,“消防队伍的叔叔阿姨们逢年过节都会来家里看望慰问,送来慰问金和各种生活必需品。”

王文卓还担任陕西消防英雄荣誉馆的讲解员,在讲述英雄故事、回望战斗岁月的过程中,引导广大消防指战员秉承先烈遗志、弘扬英烈精神,凝聚起建功新时代的奋进力量。 华商报记者 佘欣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