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李明远作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
远景目标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
今年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
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加快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
人才引进
设立5亿元市级人才发展基金
年内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以上
消费升级
新增5个夜经济示范街区
建设『国际美食之都』
交通建设
5月底前打通经九路和红庙坡路
做到断头路动态清零
加快地铁8条在建线路建设
确保6月底前14号线开通运营
生态保护
启动实施长距离供热
加快实现三环内『无煤化』
空气质量排名力争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30名
民生保障
126所新建、改扩建学校秋季开学前建成投用
新增学位10.8万个
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站40个
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0个
文化建设
4月小雁塔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6月完成兴庆宫公园提升改造
8月建成易俗社文化街区
科创动能
申报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投资基金落地西安
十四运
7月底前完成跨浐灞河5桥2隧建设
加快推进长安云、长安乐等重大文化配套设施建设
2月2日,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市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期盼和重托出席大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建言献策。
大会执行主席王浩、胡润泽、岳华峰、韩松、卢凯、韩宝生、王凤萍、薛振虎、李宁君、韩强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上午9时整,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胡润泽主持并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西安市市长李明远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李明远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以巨大关怀和极大鼓舞。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六稳”“六保”,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三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李明远指出,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遏制住疫情传播,用两个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投资进度和开工率均创近年最好水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聚焦“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西安市承建的8所场馆和全运村78栋建筑全部竣工,“三改一通一落地”取得明显成效。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聚焦民生关切,扎实办好惠民实事,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李明远指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运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李明远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十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筑牢经济发展基本盘;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强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西安建设;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持续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精彩圆满”总目标,举全市之力办好全运会。
开幕大会还进行了三项议程:审查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查西安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西安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肖琳 摄影 强军
报告内容: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上下达任务。
报告解读: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屈晓东认为,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西安市生产总值10020.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9和3.0个百分点,进入万亿俱乐部,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屈晓东说,确定2021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的目标具有科学依据。
“首先,西安有坚实的产业基础。2020年西安GDP迈入万亿俱乐部,其中先进制造业6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4381.97亿元,增长23.7%。继续壮大制造业,也是‘十四五’期间西安的重任。2020年,西安市出台《西安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实施细则》,25条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其次,西安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安正扎实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最后,西安致力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屈晓东说,“西安是国家获批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增速较快的城市,但也要看到西安虽在西北五省中经济发展处于龙头地位,但与同是西部的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发展体量相比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生 苏秦菲
报告内容:
到2025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法治西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报告解读: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寇晓东副教授认为,2020年西安经济总量迈入万亿,5年后要达到1.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年均增长7%。
“其实,2020年6月陕西省出台的《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中就有上述说法,对西安来说属于中高速增长水平,要努努力才够得着。这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努力追赶超越的担当和充分尊重市情的务实态度。”寇晓东说。
寇晓东认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应加快打造城市经济功能区。
“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城市要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大西安(加上代管西咸新区)共有24个拥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开发区以及众多工业园区,它们担任着招引重大项目的任务,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大西安的各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独立的板块运行,导致相互间就产业及项目资源产生竞争,成为西安产业发展的碎片化原因之一。”寇晓东说,“若能参考上述开发区、园区的优势并结合西安主导产业门类进行‘归并’,形成如高新技术功能区、先进制造功能区、物流金融功能区、文化旅游功能区等城市经济功能区,并促成项目流转机制,将‘谁招商、谁受益’改变为‘大招商,大受益’‘谁适合谁得’的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2021年1月,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寇晓东认为,这对大西安来说也是难得的政策机遇。“大西安有良好的科技资源,加上十四五规划对硬科技企业重点扶持,大西安可着重在这方面发力,为科学家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孵化出更多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创型上市公司。”寇晓东说。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生 苏秦菲
>>报告摘录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秦岭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显著增强。
■重点任务: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丝路科创中心;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三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突出扩大内需,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五是加快补齐对外开放短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六是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七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建设生态西安;八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九是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宜居幸福城市;十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安;十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精致做好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城市设计。加快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构建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支持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加强与周边城市规划衔接、融合发展,协力建设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不断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持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促升级。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