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专题新闻 > 正文

纪录片《长安的村庄》即将播出

长安的村庄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范本

一部以陕西乡村为题材的纪录片《长安的村庄》即将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华商报记者提前看片发现,即便你是陕西人,在陕西生活过多年,也未必了解这部纪录片中传递给你的这些知识点:原来关中的乡村在宋代大面积种植竹子,原来韩国中学学习的乡约诞生于陕西的乡村。陕西的乡村,不仅涵养了中国的文化,更深刻影响了世界。

记者采访到该片导演严伟民,他建议大家看完纪录片后,都去这些长安的村庄走一走,对这片土地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些乡村文化坐标逐渐被淡忘

纪录片找寻永恒的价值

华商报:你负责《长安的村庄》的选题、撰稿、导演,当初为什么对这个选题感兴趣?长安的村庄和其他地方的村庄相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严伟民:因为价值。村庄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最初的群居形态。千年以来,她几乎承载了工业文明之前所有的文明。特别是我们还是一个农耕大国。在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村庄无疑是一个超稳定的支点。一切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都在村庄中留下痕迹。对于我们这个国度来讲,村庄是一个关于文化、社会、宗族、农耕、历史和文明演变的全方位的文化记忆。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的村庄,像长安的村庄这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安的村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范本。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极具价值的坐标被淡忘了。这部纪录片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那些被人们遗忘的价值。

华商报:五集纪录片拍摄了七年,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难点在哪里?

严伟民:这个选题是2011年定下的,2012年春天开拍。开拍的初期,我们虽然查阅了各种资料,但也并不是非常清楚村庄现状。边采访边拍摄,摄制组几乎跑遍了关中的村庄。有时线索中断,只能另找线索。这七年时间,摄制团队不光是拍了这五集的素材。《陕西的山东村》《祖庭》等纪录片的素材也是在重叠进行的。

华商报:为什么这部纪录片从内容来看涉及范围很广却命名为《长安的村庄》?

严伟民:首先是我希望名字要平和,叫长安的村庄,非常平实。过于宏大叙事往往内容就空了。这个长安实际上就是关中。这里的故事比较集中,便于成篇。里面有一节讲述宝鸡眉县横渠村的张载。宋史记: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可见,这里是大长安的范围。

关中乡村诞生的思想影响世界

韩国教材现在还有《蓝田乡约》

华商报:拍摄素材大概有多少?最终成片五集纪录片中,都选取了哪些村庄?

严伟民:素材存了大概8个2T的硬盘。现在剪出的这5集,相关的素材大约是成片长度的20-30倍。在这五集中,从仓颉庙的史官村到走出一代大儒张载的眉县横渠村;从大地原点的石际寺村到蒲城的中国科学院授时中心授时电台所在的杨庄村;从司竹监的所在地司竹村到丰图义仓所在地朝邑南寨村;从诞生了《蓝田乡约》的五里头村到李仪祉的家乡富源村等。这些村庄无一例外地承载了一段文明史。从这些村庄去阅读历史,于是历史不再枯燥,而显得立刻生动起来。之所以选择这些村庄,是因为它们的文化地标意义。

华商报: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选取的文化地标的文化内涵?

严伟民: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解构本片的核心问题。这个选题就是要从这些载体中提炼出具有标本意义的价值。在概念片中,我用了“这里是长安的村庄,我们在这里阅读中国”这样的解说词。在这一季的五集中,我选择的标准一定是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开篇讲述女娲、仓颉等神话人物在陕西乡村中的体现,这是文明的开始;再比如张载的横渠四句和吕氏兄弟的《蓝田乡约》,关中乡村诞生的思想影响世界;比如建立义仓,办义学、义田的王杰、王鼎、阎敬铭和造福三秦大地的“中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等等。他们不仅书写了历史,在他们身上还有着浓浓的士大夫气节。再比如,党家村的“惜字炉”、韩城庙后村和蒲城达仁巷“让墙三尺”的传说……这就是应该坚守的传统文化价值。

华商报:纪录片最大的篇幅,用将近两集给了关学创始人张载,还有《蓝田乡约》的诞生及影响,为什么这样设置?

严伟民:张载创立关学是宋明理学史上第一座高峰,意义非常重大。他的思想,特别是他在横渠村创立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读书人和士大夫。在片中可以看到,二战日本投降,日本天皇把“为万世开太平”写入了投降诏书,这是他找到的能最大程度统一思想的依据。

诞生于五里头村的《蓝田乡约》是超越传统家族伦理而建立新共同体的一个制度。中国从1076年的《蓝田乡约》到1927-1931年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民国民法典》的产生,在这将近900年的时间里,中国民间治理就是靠着乡约。

韩国现在的初中高中教材中还有《蓝田乡约》,知道这个信息让我们也非常吃惊,韩国大邱教育大学伦理教育学科的张闰洙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样本。现在面值1000元和5000元韩币上的头像是朝鲜王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李滉和李珥,他们就是在韩国大力推行乡约的人。

走在陕西乡村感受沧海桑田

蓝田曾种满了竹子

华商报:我们从司竹村、泾惠渠等内容,看到了古今地理变化,刷新了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你们在拍摄时,是否也有时时获得新知的感觉,能不能分享更多?

严伟民:是的。首先司竹村是有大故事的地方。现代人以为竹子是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植物,代表了江南的文化,是文人附庸风雅把玩的东西,想象不到在冷兵器时代,它居然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弓箭、登城梯、船等等都用竹子制造。所以朝廷专门设立一个管理竹子的机构叫“司竹监”。而宋代的这个机构就设在陕西周至的司竹村,这个中央派出机构的负责人正是张载的弟弟张戬。最多的时候,沿秦岭从蓝田一直到天水种满了竹子。

在拍片以前,我知道阎敬铭,但没有见过丰图义仓。第一眼看到它,真的太震惊了!这么大的体量,这么科学的设计和选址,这么先进的管理制度,这么有情怀的士大夫……完全颠覆了我对渭北的印象。并且丰图义仓是到现在还在使用的国家级粮仓,用目瞪口呆形容不为过。再看看李仪祉彻底改变渭北旱原粮食产量的以泾惠渠为代表的“关中八惠”,又是惊叹不已!原来的水位线比现在高十几米,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变化。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都去这些村庄走一走,触摸这些长安的村庄,对这片土地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华商报: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中也提到了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村庄,现在却变得默默无名,你认为这部纪录片对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严伟民:这个意义我当时并没有多想,只想着挖掘和记录,作为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是现实的存在。这样的村庄在现阶段无疑具有非常高的文旅价值,这方面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已经进行多年的课题研究,也有了数个成形的方案。非常感谢中心名誉理事长张勃兴和理事长桂维民对本片拍摄的大力支持。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摄影 马驰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