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3 社长:周怀忠

您的位置: 电子报 > 要闻 > 正文

近日,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 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 提出15个重大专项行动 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为了健康 动起来

全民健身: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活动量

中小学健康: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老年健康: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癌症防治: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

面对新挑战,近14亿中国人的健康之路如何走得更稳?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国家层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三个文件被统称为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健康中国如今有了新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15日表示,此次的健康中国行动跟以往的行动来比,不仅仅是要开展健康的宣传倡导,而且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开展15个专项行动。

于学军表示,三个文件中,《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是核心。它明确指出了这次行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以及主要内容,还有包括组织实施的要求。《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是为了保证意见能够得到进一步组织落实。针对意见提出来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主要关注人群和主要疾病三个方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列出15项专项行动,细化明确每一项行动的着眼点,怎么样推动,政府、社会、家庭、个人怎样能够形成一个“组合拳”,达到实施效果。

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我国健康领域的首个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如果说规划纲要是“总纲”的话,这次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就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为了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文件落实,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主要健康的指标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过推进委员会审定以后要进行通报。 据新华社

为了健康

怎么吃如何喝睡多久走多远

“健康中国行动”告诉你

解读

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提倡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时间1小时以上……

1、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4.18%。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应急避险等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

具体措施: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2、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g;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42.1g。

具体措施: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3、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

具体措施: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4、实施控烟行动

我国现有吸烟者逾3亿,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因二手烟暴露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

具体措施: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公务活动参加人员不得吸烟、敬烟、劝烟。医务人员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吸烟,并劝导、帮助患者戒烟。教师不得当学生的面吸烟。逐步在全国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

5、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

具体措施: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鼓励个人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6、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约68万人,约占死亡总人数的7%。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交通事故伤害、跌倒、自杀、溺水等。

具体措施: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

7、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随着生育需求逐步释放,高危孕产妇比例有所增加,保障母婴安全压力增大。宫颈癌和乳腺癌高发态势仍未扭转。

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

8、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问题突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

具体措施:提倡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时间1小时以上;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9、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具体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在适宜场所设置健康小贴士,为职工提供免费测量血压、体重、腰围等健康指标的场所和设施。鼓励建立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制度、健身制度、无烟单位制度等。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10、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具体措施: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1、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

具体措施: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12、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死亡人数约229万,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具体措施: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疾病。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6%,总患病人数近1亿。

具体措施: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

14、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2002年的4.2%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9.7%,据估算,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

具体措施: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艾滋病疫情逐步由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800万人,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40%的县有1种地方病,22%的县有3种以上的地方病。

具体措施: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